例说不同化学课型中媒体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王龙耀
[导读] 以“钠的性质和用途”为例,分析同一课题在不同化学课型中,恰当使用媒体导学
        摘要:以“钠的性质和用途”为例,分析同一课题在不同化学课型中,恰当使用媒体导学,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的深度思维得到构建,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需要,误用媒体,牵着师生思维走流程,剥读学生自主思维权利,培养学生关键力成为空谈,日积月累,导致学生厌学情趣变浓,久而久之,最终导致化学课程教学失败。本文从视频、录像、实验演示导学、课堂密度、知识结构、课堂生成问题等方面进行解读,并得出媒体的应用优化课堂效率,关键在于辅助教学,而不是被现代媒体束缚。
        关键词 导学 误区  束缚  引思  辅助
        化学是一门在微观与宏观结合的视角下,利用思维分析和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体材料的性质、结构与变化的自然科学,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同时满足人类的探索欲望【1】。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工具,若一味依赖多媒体进行常规教学,教学内容形成固定流程,固守走流程,反而会起到降低教学效度的作用。
        现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钠的性质与用途”阐述利用媒体的优势,在不同课型中的合理应用,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误用的憋处。
         一、视频、录像整合导学,实验探究缜密引思
        钠的性质和用途这一知识模块中,钠与水反应是重要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活泼,与水反应剧烈,实验时钠片切取稍大,易产生爆炸声并起火球。新授课,部分教师为图省事,放弃学生实验探究,从网上下载实验视频进行播放,乍看,上课时结构紧凑,全班静悄悄,好像学生全神投入,像是整班同学集体看电影。但该内容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效果极差的问题凸显,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参与实验,更不谈产物的探究过程的体验,观看过的视频实验,像是曾经看过的浮光掠影,印象浅薄,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反应方程式都不能正确书写就不稀奇了。
        如果利用多媒体中的实物投影仪的放大功能,充分利用好实物投影仪作为实验的辅助仪器,用烧杯作为反应容器,请一小组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该实验,并由小组成员讲解,引导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产物,小组合作,学生实验,且在放大的效果下进行实验,台下观察的学生兴趣也很浓,特别对产物氢气的检验,用改进实验装置,用试管检验氢气,高一学生麻利的实验动作,使全班同学对此场景久久难忘, 学生对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探究,浓烈的探讨氛围,会让学生印象非常深刻,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态度,将每一环节的重点标注在传统媒体黑板上,突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自主构造,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
        每一学段结束,都须进行系统架构知识体系,若在新授过程中,将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录像,在复习课上照搬回放,一是时间不允许这样做,二是冲淡复习主题,会使复习课重点不突出。如果将当时学生的实验场景进行的录像进行剪辑,然后在复习的课堂适时回放,能勾起所有学生当时的学习情景的回忆,学生对该知识点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由此可见,新授课不能依赖视频代替实验,没有亲手做过的实验,永远是道听图说,难以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新授课,让视频实验走开。复习课,通过有效取舍的录像剪辑,能在复习中作为辅助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班级整体复习的效率,且效果明显。多媒体,有其直观、大面积呈现知识,增大课堂知识容量等优势,恰当使用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


         二、传统板书引领,课件呈现旁白
        传统板书,利用黑板,突出一节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领略整节课的核心内容的主要渠道。钠与水反应,新授课,通常教师在实验探究后进行小结,并在传统的媒体黑板上书写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书写归纳出的实验现象“浮熔游响红”,教师旁白谐音“芙蓉又响红”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印象,简明扼要,有利于学生重点掌握。用课件呈现,部分教师,把所有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其原因,用表格形式做成幻灯片形式进行投影,由于呈现内容太多,虽然也用红笔标出重点实验方程式和实验现象,但对于学生来讲,须进行选择记忆,易产生接受新事物的疲劳,抵触记忆,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掌握程度不及利用黑板的效果,若将幻灯片呈现知识面大,呈现随时的优势和传统板书黑板有效结合,既用表格形式用幻灯片形式投影,又进行传统板书,效果更佳,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展示,用实物投影仪,需一个一个学生进行展示,传统媒体,能多个学生一起集中展示,进行对比学习,但展示的学生及时学情人数不及实物投影仪,两者各有优势,若利用黑板集中展示,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代表性错误集中分析,这样授课效果会优于使用单一的媒体,无论是传统的黑板,还是现代的媒体。复习课,同样是钠与水反应,先让学生自己回忆相关内容,用习题检验学生掌握情况,通过实物投影仪,及时跟踪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具备的有关钠的知识结构中的不足,利用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调取相应的知识的幻灯片,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若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一上课就是铺天盖地直接投影钠的知识结构网络图,类似填鸭式,学生上得昏昏沉沉,不利于学生弥补不足的知识点,所以使用多媒体需注意知识点呈现的时机。多媒体直观,能增大课堂授课密度、宽度、知识的广度。黑板、多媒体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各有其优势,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知识存储信息量大等优点,结合黑板一目了然掌握整节课的核心主线的特点,两者有效结合,教学效果会更佳。
         三、突破固有流程,重视课堂生成
        用课件授课,课堂呈现较多的内容,基本能够实现,教师对教学流程也很清晰,教师的教学预设在上课前已经程式化,教师有意无意的将学生的思维往已经事先做好的课件内容上引,让课堂失去活力,束缚了师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课堂的生成问题虽说可能是意外,但却是激活课堂难得的资源,课堂的生成问题是学生学习激情的源泉,是课堂的风景线,师生双边互动问题的引领,课堂的生成问题是最好的探讨问题的方向,问题的解决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体得以体现,有利于学生自主思维发展,才能培养学生关键力。新授课,钠的性质和用途,授课流程,往往上先展示钠的保存,通过展示取出切开的小块钠颜色的改变,引出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氧气的反应,教师设计课件,往往也是把钠与氧气的反应放在钠与水反应之前。但教师在介绍钠的物理性质时,有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钠的密度小于水,直接喊出让实验的学生将钠放入水中的要求,课件设计为钠与氧气反应先于钠与水反应引出,为了课件的连贯性,若仍延续课件流程,打断个别学生的要求,先讲钠与氧气反应,,则易扼杀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给人的感觉是在读课件,提出要求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显得尴尬,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解答,还打击,甚至磨灭了这个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若此时授课教师主动顺势引导研讨问题解决,在播放幻灯片的顺序上进行调整,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活化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若钠的性质和用途为复习课内容,将钠的化学性质相应知识点制成幻灯片,随课堂学生架构知识的需要,进行调放详述,有益于学生知识框架的补充。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媒体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利用传统媒体黑板板书,突出一节课知识的主干,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利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增大课堂授课密度、宽度,利用多媒体的实物展示台,定位辅助教学,诱发学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会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重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哲学解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