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得到推进的背景下,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教育新理念与新方法,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将生本理念切实融入于教学环节,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本文就以人为本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前言:初中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抽象性,有效的数学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进入初中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问题分析方法。要想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数学课程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将以人为本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契合自身学习能力的数学课堂获取知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一、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数学资料
以生本理念为导向,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一些准备工作交给学生。要想将一个知识点理解透彻,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从数学文化以及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数学知识。教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查找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查资料以及在课堂上分享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例如,教师讲解到“勾股定理”这个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查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中查找“勾股定理”的起源、涉及的历史故事、在数学领域的地位、相关的数学家等,比如,为什么勾股定理又被称为“百牛定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而获取更多关于数学知识的内容,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更多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留给学生,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组织其在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当中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思考与讨论,形成思维的互相启发,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从全面性的角度掌握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合作的意识[1]。例如,教师讲解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个部分时,以小组划分为基础,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作为着手点,让学生在小组中针对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参与到与其他组员的交流当中。有的学生认为,既然三角形有三条边,那么,如果三边相等,三角形也一定全等。经过讨论后,学生可以确认SSS是其中的一个判定条件。
基于此,有的学生提出,那三角形也有三个角,是不是AAA也能证明三角形全等呢?学生可以展开讨论与实践,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每个小组合作学习完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针对性点拨。
三、构建翻转课堂提高教学针对性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必要的教学工具。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构建翻转课堂,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课上与课下之间形成联动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2]。构建翻转课堂不仅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指导意义,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讲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个部分时,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的形式,分别为学生介绍相切、相交以及相离这几种情况,并让学生进行观看和预习,学生需要将自己产生的问题或者无法理解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反馈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为学生展开详细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四、融入分层理念优化教学效果
每个初中生理解与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性,如果教师一直运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讲解数学知识,很容易使一些学生形成畏难心理,而一些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形成一定的梯度,分别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每个学生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数学教育[3]。例如,教师讲解到“幂的运算”这个部分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夯实其数学基础为目标,为其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通过反复折叠一张纸的实践动作,根据折叠后的纸的层数进行分析,探究幂的运算规律和方法。在课后练习环节,也应该体现出这样的层次性。
结论:综上所述,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都相对比较开放,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止教师的讲解这一条。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数学资料;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构建翻转课堂提高教学针对性;融入分层理念优化教学效果。通过本文对以人为本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浅谈,希望能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石磊.基于以人为本视角的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教学应用探索[J].世纪桥,2019(05):81-82.
[2]傅瑞阳.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J].课程教育研究,2019(06):29-30.
[3]董长生.以生为本——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