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祝俊娥
[导读] 学校课堂是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是学生汲取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
        摘要:学校课堂是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是学生汲取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通过多元化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促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上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当前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着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现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仍然有畏惧之情形。另外,虽然有许多学生非常重视数学的学习,却找不到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授课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总体教学效果特别不尽人意。(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不恰当。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注重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的改革内容,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师者还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没有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模式上,部分数学教师倾向于教的研究而忽略了学生学的研究。要知道,小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发展是不可能完全趋于相同步伐的,虽然学生考虑得很好,但是却不一定能表达得很好,学生会计算不等于他会说。在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之后,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可我们看到的却是紧紧盯着比较抽象的应用题去让学生练习说理,严重缺乏实践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
        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动手操作,激发探索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动手实践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合的动手操作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践,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让他们的数学学习饱含活力,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如,在“比一比”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他们在摆圆片、小棒等学具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同样多”以及“相差数”等概念,建构相应的学习认知。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第一阶段学生操作经验的利用,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新知的进展。利用课件展示操作活动:在第一行摆出8个正方形图片,并在它的下面一一对应摆出5个圆片。让学生仿照摆出相应的学具,并初步感知数量的不相等。同时,利用一一对应的摆法,展现圆片与正方形图片所对应的个数,以给学生一种较为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得对学生数量多少的感知得以初步形成。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分析:“如果把正方形图片分成两部分,和圆片同样多的部分在哪儿?是几个?”问题能诱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操作与观察,学生会在思考分析中感悟到,与圆片同样的部分是5个,所以要把8个正方形图片分成5个和3个两部分,进而更好地理解“8比5大”“5比8小”等,让学生的“比一比”学习建构更为有效。
        2.2巧妙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合理的应用多媒体资源来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则可以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学生喜欢的东西,并在这些东西的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中包含的基本图形,让学生对数学的基本图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则可以将这些物品通过分类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些物品的相同点。每个学生都有其潜在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这种潜力,让他们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自己的潜在能力最大化。只有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学习的热情才能最大激发,也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开始学习。


        2.3应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直观的优势,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讲解抽象性较强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以一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促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这些难点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立体几何模块一般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令很多小学生头疼的知识点。学好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立体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很难单纯地用语言讲解和板书的形式给学生讲明白,学生只靠想象也不容易理解。由此可见,讲解立体几何知识借助信息技术非常重要。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立体三维技术越来越先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将抽象立体的三维图形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所集成的演示功能,通过切割和变形等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理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
        2.4培养逻辑思维,为教学奠定基础
        数学教学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吸收数学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消化课堂内容、合理分析,在此过程中提高、发挥自身“核心素养”,开发大脑,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素材,迎合了现代化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让知识在学生眼中看来不再枯燥抽象,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同时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堂方案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指引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方法,强化“核心素养”意识。例如,现有一长方体长2米,宽是长的3倍,高为3米,试求此长方体的体积和面积。这是一道常见的数学题目,但是经过教师融入日常生活对题目进行加工,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活中此长方体的形状,长此以往能培养学生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对数学题的解答十分有帮助。由题意可以知道,宽为长的3倍,即2*3=6米,长方体面积计算公式为长乘宽S=2*6=12平方米;长方体体积公式为长乘宽乘高V=2*6*3=36立方米。学生想象出的长方体的形象便于对公式的记忆。
        2.5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小学生大多天性活泼,乐于向他人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时常对学生加以鼓励,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思维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会忽略小学生尚不完备的思维能力,从而阻碍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评价机制,比如,以反问的形式问学生:“我们有没有漏掉什么数学信息?”“谁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利用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推进新课改,贯彻新理念,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在小学阶段这一教学的初步阶段的教学中不断的利用更新的教学资源探索合适的教学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加掌握其他的学习能力及素质,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炳意.彰显学生主体:核心素养取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意蕴与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2:52-54.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1:97-101.
        [3]柯雅梅.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变化及其争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