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钟志武
[导读]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过渡阶段。
        【摘要】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过渡阶段。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关注心理健康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特别是在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情绪的调节能力方面更有独到的功能。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阐述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生;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期。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它也带来了拥护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专家有了这样的共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承担起这种快节奏、高强度和挑战性的学习和工作。与此同时,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目的:
        体育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需要。
        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
        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学生生活在条件较好(衣食无忧)的顺境中,所以当他们遇到诸如成绩下降、竞赛失利、有时就会变得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遭受挫败、丧失信心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适度的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激源,通过紧张、有序的体育锻炼,可以克服他们的受挫心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够很好地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而且体育运动后,人会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更能拥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上能使受挫者走出困境。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抗挫能力。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一项运动后,可以体验到一种成功感,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体育锻炼使儿童获得的价值不在于运动本身,而在于从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与喜悦的体验特别是那种经过自身刻苦锻炼而达到的成功。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积极作用 。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首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只把体育锻炼作为增能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育人的意志质量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去,身体佳的人,也有益于心理健康。大批研究标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外,对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显明的。详细表示如下:
三、研究方法:
        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认为以下途径与方法可有效的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2.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07月版
2、《锻炼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01月版
3、《体育与健康》-----------科学出版社2016年08月版
4、《体育与健康:理论实践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09月版
5、《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