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举足轻重。本文通过评析一节阅读课,来探讨阅读策略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巧用策略,使得阅读课声情并茂,学生阅读能力有显著改善。
关键词: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
一、前言
阅读是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初中毕业学生达到五级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找出文章中的主体,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可见,掌握阅读策略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二、案例
日前,笔者有幸去外地培训,其中有节观摩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UNIT9 Section B Reading Sad but Beautiful一课的阅读教学。本文将对这堂课进行赏析和评价,旨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阅读文本共有三大段,介绍了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生平及其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二泉映月》。本堂课教师巧用阅读策略,初三学生通过此文本对阅读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时机。本节课有如下教学目标需要完成:
1.能通过图片和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学习生词。
2.能通过浏览文章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完成有关的阅读任务。
3.能在阅读过程中关注课文细节,把握作者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能理解定语从句在语篇中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
Step1:听音辨乐器
教师播放三段乐器演奏的音乐:古筝(渔舟唱晚)、琵琶(彝族舞曲)、二胡(二泉映月)。这三段名曲是初三音乐素质考试曲目,学生已耳熟能详。学生能够快而精确地说出乐器名和曲名,并自然引入到《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这种设计是非常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研究,才能如此大胆地做出猜测。如果没有学生的音乐基础,这个引入有可能遭遇冷场。
Step2:预测识全局

教师在点明作者阿炳的同时,呈现了教材插图,并奉上了标题Sad but beautiful。教材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地利用插图能激发学生探讨文本的兴趣;伴随着凄美的音乐及映入眼帘的标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猜到文章内容是关于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故事。标题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提炼,教师运用标题引导学生进行预测,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积极性。预测是读前阶段的常用阅读策略。教师运用插图和标题,引导学生运用常识和经验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这是对语言文字的有效解码和转码。
Step3:略读找大意
略读(skim)是快速收集重要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旨在了解文本或文段的大意。略读并不意味着快速阅读,而是在一定速度上能够有效获得main ideas,也就是“见林不见木”。
教师在处理文本第一段时,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回答如下问题:
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is piece of music?
He feels sad and moved.
学生本已兴趣盎然,一经触发,答案轻松可得,而且不留痕迹地“诱”出了段落大意:I was moved by a piece of music named Erquan Yingyue.
教师并不说寻找段落大意,而是“诱蛇出洞”,这种技巧非一般教师所能企及。学生在通过略读寻找文段大意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投石问路”,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为了找而找。
当然,略读策略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平时应该从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标题或小标题;阅读文章首段和尾段;阅读文段首句或尾句;关注上下文联系词、提示词以及一些特殊符号。略读是进行细读的过渡,通过略读能理清文章结构,为细读文章做好了准备工作。
Step4:寻读求信息
寻读(scan)是寻找特定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就是浏览文章,寻找需要的信息。在阅读中,无需全面了解文本,只需找出人名、出生年月、出生地点、爱好特长及工作成就等一系列信息。
教师在处理文本第二段时,关于阿炳的生平做了一张信息卡。

通过这张信息卡片,学生仿佛给阿炳量身定做了一张名片。寻读往往带着一定的目标,去寻找猎物。这种寻求真相的环节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破解文字的水平。
Step5:细读解难点
学生经历略读找大意,寻读求信息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细读文段,来了解具体细节。细读是学生在把握了文本整体脉络之后,通过研读各章节内容细节,去解决由此提出的新的观点和问题。教师采用了寻找支撑句(supporting details)、缺词填空、回答问题等多种任务形式,来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熟识了解。
教师在完成第一段大意后,要求学生通过细读找支撑句。

教师在第二段通过寻读求得阿炳的生平信息之后,又布置了一个深入的任务:通过填缺词来详解阿炳的生平事迹,揭示阿炳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灵感源泉)。

教师在处理第三段文本内容时,采用回答问题的形式。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How many pieces of music could Abing play?
2.How do all the great erhu masters deal with Abing’s Erquan Yingyue?
3.Has Erquan Yingyue become one of China’s national treasures?
问题回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探求答案的心情驱使学生认真阅读后,会把既有的信息加工成问题的答案。教师又采用男孩女孩PK模式,学生阅读积极性在这个环节空前高涨,给出答案都比较到位。
Step6:总结收全文
总结(summary)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吸收文章结构与语言内容的长处,写出内容一致、语言简洁的短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本课教师通过学生来电提问(录音PPT呈现),教师现场回答,回顾了整个文本内容;并把PPT 串联成视频播放,在视觉上又回顾了全文。最后,教师抛出了总结(Summary)。在这种情况下做总结,可谓水到渠成。
三 、教学反思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策略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策略培养必须服务于阅读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服务的。教师在阅读课巧用策略,不仅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体现。本节课教师通过听音辨乐器、预测识全局、略读找大意、寻读求信息、细读解难点及总结收全文,环环相扣地推进了阅读活动的进行。
因此,阅读策略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战术策略”要因文而异,我们要根据文本体裁、内容和语言特点,有效地设置阅读策略,不能一成不变的按部就班。阅读策略的培养也是循序渐进的,要按照新课标指出的分层目标,逐步渗入到课堂实战,稳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完成新课标指出的初中毕业生阅读要求的总目标。
阅读策略的培养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具有长远性。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必须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之外。阅读教学不仅要关心阅读效果,还要注重阅读过程,注重阅读策略的长远渗透。师者任重而道远,长路漫漫,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10-12
伊慧.例谈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语言知识教学策略.2015.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2):43-49
高红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策略的有效渗透.2016.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40-44
http://www.zybang.com/question/b316fca90854b8f28a174ccd1beb1c28.html
http://learning.sohu.com/20160226/n438647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