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利用信息与互联网平台,结合传统产业进行高效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教育事业改革亦是如此,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特点,结合当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初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还可以在未来的长远发展道路上驱使小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小学生;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前言:
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的进行信息交换,且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高效、低成本、个性化等特点,网络已经深入日常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新一代小学生,从小对于网络讯息的接触就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传授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学会筛选网络信息,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1.融入信息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个人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涵养、社会关爱、创新实践能力等,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一代的受教育者拥有越来越多的途径接受社会讯息,各种各样的最新资讯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得以快速掌握、消化,因此,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尚不成熟的个人三观等,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正确的带领学生认识互联网,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重视小学生个人核心品质的塑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班级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挖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实际切入点,合理引入信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拥有合格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易于将信息技术融于个人理解,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可以不断的结合知识理论的学习深化信息技术的拓展空间,最终培养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有声有色伴成长”这一课时,可以结合教学主题为学生展示电子杂志的制作,使用电子杂志为学生生动展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再结合趣味性的故事穿插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抓住学生注意力,在潜意识中打破学生基于网络使用大部分为游戏、娱乐的单一使用使用认知,提高认知深度,然后,针对班级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针对性的布置课程作业,保障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得到重视、引导,塑造学生的学习自信。
2.组织合作探究,使学生共同发展与进步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构建初步的社交能力与社交意识,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往往可以造成意想不到的实际实践效果,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科学利用小学生的协作意识,将班级学生分为6个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布置相关的学习作业,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并逐步深化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认识,借助思维认知在实践作业过程提升个人实践发展,比如:在进行“下载和安装”的课题教学时,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提问学生“同学们日常自己下载软件吗?”、“下载的软件是什么类型?”,在学生的积极发言中顺利的引入课题教学,播放已准备好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下载、安装方法的过程,之后让学生自行进行下载、安装演示,小组其余学生进行过程的观察、点评,这样一来,班级学生在可以在轻松的练习氛围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参考,互相提供意见,在沟通交流中彼此学习,吸取他人的优秀经验,互相激励,整体向上,营造良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氛围,长远的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意见、建议接受能力,避免教师视角进行说教所形成的学生下意识的排斥情绪,在根本上既培养学生之间的的合作意识,增长学生信息交换过程中学习能力,还可以结合实践操作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落在实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信息技术教师都能够在和谐友爱的关系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提升教学实际效率。
3.锻炼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强化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掌握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是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想要达成的实际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得到科学引导,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使信息技术的学习重在实践落实,理论知识为辅,在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学生纸上谈兵,自以为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已经理解足够,或者过度自信自己对于网络技术的使用了解,掌握浅显不自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重视学生思维意识的转变,使木诶一位学生都可以深入课堂实践活动,甚至自主创设实践探索空间。比如:在“键盘”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信自己对于键盘的熟悉度,对于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意识散漫,思想抛锚,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引导为学生趣味化的教学用键盘打字,如设置“打字速度比赛”,使学生将传统的枯燥观进行新奇改观,在良性的竞争氛围里,练习、巩固学习内容,凭借良性激发的学生学习、探索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多元掌握键盘的使用技巧,并在实践过程中,拓展思考空间,延伸挖掘能力,进而促使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4.实施差异评价,转变课堂实践模式
在小学阶段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等数据体现建立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综合、客观地评价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势,在直观的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程度有较为清晰明了的掌握,便于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后续教学方案,利于后期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设置更为符合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模式,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科学的教学引导中增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拓展、提升,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内驱力,自主内化知识,再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同时,班级学生对于教学教师也应该建立反向评价,目的在于从学生视角出发,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实际有效的反馈,使学生在反馈的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教师身份认知的过度偏差,减少学生的害怕心理,使学生敢于找教师进行求问求解,及时解开学习困惑。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遨游网络世界”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基于网络世界的广度、深度,引导学生进行未来世界信息技术畅想,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科学指导,逐步转化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学生的畅想方案进行客观的评价互动,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想象力的可利用性,学生也可以听取教师的畅想方案,吸纳、消化,使想象力结合现实导向的真实性性,严谨、合理,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反哺教学,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切实的使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深化信息技术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庆霞.核心素养下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策略研究[J].西藏教育,2020(05):50-53.
[2]乔峰.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新策略[J].黑河教育,2020(05):85-86.
[3]张春燕.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142-143.
作者简介:苏丽萍,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专业: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邮编:3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