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应该把数学核心素养渗入到教学方法中,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法;有效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实施核心素养的最佳落脚点。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而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合理运用,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教学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可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突出“趣”活、实。
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素养。塑造和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从而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从教多年,喜欢进行计算教学方面的研究,数次参与计算教学课例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也曾参加计算教学课例的比赛。从旁观到自己手执教鞭,看到了也经历了较为成功计算教学课:(一)利用游戏教学法,施展数学“趣”味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年级适合孩子“玩中学”和“做中学”的材料、创造和利用游戏的资源和条件,帮助孩子在“做”和“玩”中快乐地学习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尤其是重难点知识,若可以将它们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爱学乐学,完全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那么,一种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所带来的高效课堂是可以预见的。(二)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他们需要探究,也必须学会探究。例如在“9加几”计算教学的算法探索中,教材需要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改变了算法单一以及过于注重计算技能发展的弊端,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因而这个内容是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合适素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应该都能发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师不能只重视对各种算法的发掘而忽视对算法的优化。那种“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的做法加重了学困生的茫然无措,会造成学困生一种方法也不会的后果,直接导致了课堂低效。因而,在学生呈现多样化的算法后,教师还需善于运用引导发现教学法,要善于通过提问、引导发现“凑十法”在计算时快速的特点。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与引导发现教学方法在教学不同环节灵活转换,体现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活”。(三) 练习得法,以“实”促效。运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劳,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稳扎稳打,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中,练习教学法常常贯穿始终,我们不妨称为“三部曲”:(1)练习导入,承上启下。既巩固旧知,又架构起与新授教学内容的联系。(2)新授阶段,以练促迁移。教师讲解和示范新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进行迁移,以帮助学生理解新学的知识。(3)巩固阶段,以练促教。通过精心准备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并使学生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
唱响三部曲,练习设计还需做到:一是针对性。针对学习内容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二是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形式多样。计算题型经常“改头换面”:如“我是森林医生”、“送信”等等,还可以设计成有书面的、口头的、实际操作的。
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学方法上践行“做中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的培养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空间观念的培养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观念,才能更好地生存和进行主题活动,并学会合理利用空间。没有空间意识和想象力,任何的发明与创造就无从谈起。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必须以充分感知为前提,再引导学生逐渐经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抽象概括的过程。观察和实验正是充分感知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实验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还能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久前,我执教了五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因此有了较深的感悟。学生因为经历了用数格法、割补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学习经验不是空白,但是从平行四边形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跨越式的思维就是从等积思想到倍积思想的变化。基于学生实际出发,我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展开想象,并在操作中体验图形的变化和联系。正是由于正确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观察与思考,学生对于三角形可以转化为什么已学过的图形才有了丰富和合理的想象。然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拼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亲身体会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或者将一个三角形割、补、移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提高课堂实效。
数学依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等等,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适合于任何教学内容、也不可能适用于任何课堂中的任何学生。孤立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使用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例如,谈话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教学方法与讲授法相结合,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体积”概念的教学中,我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创造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两个一样大的量杯,装入同样多的水,分别把大小不同的石头沉入杯中,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实验演示中真正体会:放入石头,水位升高说明石头是占有空间的;再放入石头,杯中的水溢出,说明不同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以谈话法导入、实验演示同时配合讲授,创造出了揭示“体积”概念的契机,使得抽象的体积概念变得生动和易于接受。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也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只有熟练地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才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适宜的、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创造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林碧珍,朱坤震.给小学数学教师的46条建议[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