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由数学转到科学教学不过三四年,但是我已有三十五年的教龄,这可以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看问题也更全面、更客观。近一段时间,对科学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下面就小学科学教学说说自己的浅显看法,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科学课程的特点
首先科学课程知识面较宽。小学科学是启蒙教育,不要求学生掌握过深的概念,但知识面很宽。从天文到地理,从物理到化学,从宏观到微观,从生命到医学,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还涉及到科学文化(科学史)、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一些内容。其次知识开放性强。高年级很多知识的外延是开放的,它的深度、准确性没有一个尺度。很多教师面对这样的知识,就象大海捞针一样感到很茫然。知识的联系性强。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高年级很多知识是建立在中年级基础之上的,知识起点比较高。
二、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尤其是科学知识和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像强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这些小学生。他们认为科学就像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样,具有无边的魔法。所以他们对科学非常感兴趣。然而小学生永远摆脱不了肤浅、没有耐心、知道点皮毛就以为自己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了,遇到一点挫折就要放弃,学习研究点什么东西全凭兴趣、好玩,兴致过了就撇在一边,等等。
三、努力打破科学的认知壁垒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有时我们却和它擦肩而过,不是不认识,而是叫不出它的名字。生活中的俗称和高大上的“学名”,人为的把我们挡在了科学的大门之外。如果打通俗名和学名之间的壁垒,科学将会变得更加亲民,我们的小学生就会更容易感受到科学的存在。例如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杆秤,其实就是杠杆。楼前的斜坡,其实就是斜面。蒸馒头时用的碱面,其实就是碳酸氢钠。路边景观带里的红叶树,其实叫紫叶海棠。路边的小黄花,其实叫连翘。橘子皮其实叫陈皮。蚯蚓其实叫地龙。路边随处可见的猪耳朵草其实叫车前子。老花镜其实就是凸透镜。近视镜其实就是凹透镜。冬天水缸、水管被冻裂了,其实因为是水的反常膨胀。修铁路时铁轨连接处留有缝隙,其实是应对热胀冷缩。冬天眼镜上的雾气,其实是水蒸气遇冷凝结。
四、让科学活动走进家庭
如果想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家庭入手,让他动起手来,让他的家人参与进来。例如有很多小实验、小制作,都可以在家庭里面完成,达到课堂的延伸。
像发豆芽,种辣椒,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实验,制作潜望镜,望远镜,用放大镜照燃火柴头,观察北斗七星、牛郎织女星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一方面离不了家长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制造了浓厚的家庭科学氛围,这个氛围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习惯、科学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充分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学生的科学之路插上翅膀。随着手机、电脑、多媒体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科学课堂的空间范畴一下子变得无比广阔起来。有好多问题不论是在不在学校,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探究。各种各样的小调查,只要在网上输入文字,就会出现海量的相关信息,供学生采撷。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带着自己通过调查得到的知识,在课堂上交流展示。例如探究噪声的危害,学生在网上了解到很多。诸如对听觉器官的损害,表现为噪音性的听力下降,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可以引起失明,神经衰弱,失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变化。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对内分泌系统的损害,可以引起内分泌失调等等。再比如银河系的秘密、望远镜的发展史、克隆技术等等,学生更是搜到了大量的相关知识,这些是老师所不及的,也无法在课堂是一一呈现给学生。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束手无策,只能让学生通过网络来完成。学生通过展示,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这种心理体验会反过来促进对科学课的兴趣,从而更加努力学习科学课。
六、课堂上牢牢把握实验探究这个科学之魂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实践中,讲解唾液分解淀粉的知识,在一个班以讲解为主,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听,精力开始不集中,有的说话,有的做小动作,课堂秩序也乱了。同样的课,在另一个班,我就改变了策略,以实验为主。两个同样的试管,加入同样的淀粉液,然后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唾液,过了一会儿,再加入碘酒,神奇的现象发生了,没加唾液的试管变蓝色,加了唾液的试管没有变色。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伴随着学生小声的议论和猜测。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是集中的,很认真地关注着每一个步骤和细微的变化。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印象深刻,牢牢记住了唾液可以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有时我们在咀嚼馒头时,会感觉有点甜。学生的这种体验和学到的知识可以说是终身难忘的。
总之,科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过程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我们应该注意在“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应用“环节的学习和指导,以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