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细化实验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真正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有效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重视实验小结和自我评价。
一、教师应转变实验课的教学理念,把实验活动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生物实验课是教师先向学生传授实验的原理、步骤及实验现象,再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步骤逐一完成实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学生只是机械性的操作,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及背景知识等不加思考,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的积极性。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安排学生完成”的传统实验教学已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忽略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各方面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无法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要改变实验课的这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改变实验课的教学理念,不能只专注于实验技能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验,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生物实验课应注重从多角度启发探究。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教学中要注意从多角度启发探究。如在进行“唾液在馒头的消化中起什么作用”这一实验时,如果只是理论的学习,学生记住实验现象即可;但如果要做实验的话,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唾液是怎样制取的,能不能用更好的试剂替代?要怎么控制温度?产生实验现象的原理是什么……用这些问题给学生进行探讨,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再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实验成功率一般很高,原理似乎也很简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深思,如能改为新课学习“口腔中含有什么物质”引导学生边实验观察现象,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原理,学生的收获就要大得多。
如果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淀粉遇碘变蓝,而馒头在口腔的模拟实验中没有变蓝,它变成了什么?是否是因为转变成了其它物质的缘故?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实验对照组的变蓝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这样做,相信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四、注重直观性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水平。
直观教学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来说,语言叙述不如实物、标本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感知那样鲜明、具体、完整。多年来,我们坚持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图表等形式辅助教学。如在讲“昆虫的呼吸系统”时,把两只蝗虫同时浸人水中,其中一只身体浸入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另一只头部浸入水中,身体露出水面,观察哪只先死,了解气门的功能。在讲授“芽”时,把学生带到葡萄园实验地。现场教给学生如何打蔓,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对苗木进行管理,并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途径,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讲较难掌握的“细胞的分裂”时,设计制作了有丝分裂演示仪,配合挂图,演示出各期变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并填写“有丝分裂简明表”,编写顺口溜,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
五、实验教学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虽然生物实验课是同学们很喜欢的课,但也是教师很难控制的课。一些实验学生本来很有兴趣,制定出了很好的计划,却常常因为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不成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特别重要的。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因为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材料的培养、收集都由教师代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机会的削弱和限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多让学生动手。比如观察蚯蚓的实验,让学生到泥土里面自己寻找,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激发兴趣,还可以顺便观察蚯蚓生活的实际环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再比如,在观察花的结构这个实验中,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新鲜的花,因为有不同的品种,学生可以在观察完自己的花后与其他同学交换观察,并记录下各种性状。学生在反复操作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花的结构的印象。因为有很多学生带来了不同的花,在此还可以对本实验进行课外延伸,根据某些特征对花进行分类,进一步丰富了课本中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六、认真做好实验,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让学生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应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能力,以便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他们的一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