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谈到“从前教人作文,别的不讲,只教把若干篇文章读得烂熟。我们且不问其他,这读得烂熟的办法并不能算坏。”“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每当我读到叶先生的这些高论,总有一种于“山重水复”中偶遇“柳暗花明”的豁然之感,仿佛在令人绝望的茫茫大漠里发现了闪烁着神奇色彩的绿洲。
写作,长久以来都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难题。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日常批改学生的作文,深感现在的孩子言之无物,小题大做,无病乱呻吟现象非常普遍,并且文章单薄,语言缺少美感。学生苦于无话可写,写不好作文;教师苦于无法可循,教不好作文。新课改形势下,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关起门来“做文章”,不读书就不能学好语文,因为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翅,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比翼齐飞,方能鹏程万里。
一、激发学生阅读热情,营造读书氛围
学校每周二的阅读课,根据学期阅读计划,课前教师会安排新书推介课,如六年级《语文》设置了名著《西游记》的阅读内容,我从作品内容、背景介绍、名家评论等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做新书推介卡,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读书栏中展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课前引导到位,每到阅读课学生们带着读书笔记本,排着整齐的纵队,早早地来到阅览室,这是他们每周最盼望的时刻。每节课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作品中去寻找生活的启示,人生的真谛,然后进行阅读交流,畅谈读书感悟。另外,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都设有“图书角”,每周五的社团活动及课外时间,学生们“钻”入书中,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时代对话。书籍在学生心田耕耘“沃土”,我的孩子们都爱上了阅读。
二、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通过制定阅读计划表落实督导,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推进阅读进度,通过阅读指导课关注读书方法。如推荐学生们读名著《城南旧事》,我设计了一节阅读指导课《悠悠往事几多情》,由《城南旧事》电影图片,李叔同的《送别》歌曲导入,接着设置如下环节:走近作品,掌握方法;阅读故事,分析人物;学会(读书)记录,盘点收获。
在第一环节又设计了读书名,展开想象;看目录,明晰线索;研序言,了解内容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策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并学会给文章做批注,会用常见的批注符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借助这种阅读指导课,我为学生遍洒自由阅读的“花种”。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
三、注重学生个人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写作就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灵魂。如果对所写的人物缺乏真切情感,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只有让学生从教材文本中陶冶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这样才能写成情感充沛,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课内名篇阅读,还是课外名著阅读,我都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去练笔。如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人生感悟第三课《桃花心木》,当代作家林清玄借物喻人,借树木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从而揭示人生道理。在课堂上学生们从种树的道理中,总结出了育人的道理。我们身边的很多事物,都具有和人一样的精神品质。例如:蜡烛、白杨树、红绿灯、铅笔、香皂、垃圾箱等。我及时安排片段写作,他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很流畅的写出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试问:如果不是日常阅读积累,学生怎么会有撼人心地妙语成珠?如果不是课堂上的个人体验,学生怎么会有最质朴的长情告白?
在一部名著阅读完成之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种方式的研讨交流,鼓励他们对作品有独特的见解,为交流展示课做准备,可以做读书报告、改编成课本剧、给人物写“传”等,如《骆驼祥子》的精读完成了,在阅读交流课上许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着阅读感悟,有的是小组全体参与,有的是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当许多同学关注祥子的命运,关注他的“三起三落”时,突然一名同学高高的举起手——她在这本书中却读出了三段情,读出了让人伤怀的“莫待”之情:夫妻情、父女情、知己情。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写作的“土壤”更加肥沃。
让文字牵着思想漫步,用热情耕耘一方沃土,将一枚枚花种播撒,在笔尖吐露青春芳华。我相信,只要用心浇灌,在写作的“田野”就一定会开满阅读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