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探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陈冬梅
[导读]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这是它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的。而对于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来说,一套好的综合实践课程更是重中之重。本篇文章将基于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实践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实践课程开发的任务,实践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等方面展开具体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探讨
        教育为民族发展之本,对教育的改革也推动着民族的发展,伴随国家经济文化实力的提高,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在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由于对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各处的综合实践基地不断建立,同时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根据统计,国内足有上千家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数以千万记的学生在其中参加活动。对于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活动和课程,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寓学于乐,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便提高了综合素质,比在传统课堂学习少了很多抵触的心理。然而,我们在看到综合实践基地的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在课程开发上还不够成熟,这也正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种类繁多,但总体可以分为附设性基地和体制性基地两大类。附设性基地是指将现有的组织或者场地直接设置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而体制性基地则是由政府或者学校等官方或者半官方的力量兴办的。目前体制性基地占我国青少年社会活动基地的绝大部分,所以此处作为重点介绍。体制性基地以实践育人为宗旨,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作为活动开展的目的,在教育功能上与学校教育是等价的,只是侧重点不同,学校主要侧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主要侧重实践课程的教学与应用。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培养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课本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等问题。但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等的培养依然离不开课程的设置,否则青少年在社会实践基地的经历就会变成漫无目的的游玩,失去教育的意义。
二、当前实践课程的开发思路
        课程开发首先需要遵循明确的指导思想,并且还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以下主要讨论的就是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所采用的指导思想和标准。
        课程开发需要谨守以德为本以及能力为先两个指导思想,一方面,中华固有的传统文化要求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和品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越发频繁,没有品德的人很难在当今社会立足。所以,基地的课程开发建设,应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注重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在实践课程的各环节中深入挖掘德育价值,争取做到寓德育于无形之中。当然,必要时,实践基地也可以开发独立的德育课程,使学生加深对以德为本的理解。
        另外,教育的根本目的除了品德塑造就是能力培养,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主要课本上面的固定知识,这属于“固定知识”的学习能力,但要想在社会立足,只有书本的知识显然是杯水车薪的,教育管理者们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很早就提出开展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长久以来,由于学校环境封闭,课业繁重,虽然培养实践能力的口号不绝于耳,也有手工课、美术课等部分实践课程的开展,但总体来讲效果不如人意。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实践课程的开发,应该围绕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做好上层设计,以此为指导思想,再开展实践课程。


        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第一步是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定位,接着就是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再有就是设计实践课程进行过程中采用的评价系统,最后是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以及制作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手册,使学生和老师可以有所依照,不至于离题太远。
三、课程的培养方式及评价
        课程开发最重要的就是先考虑好课程要如何培养学生。要想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应有“三个坚持”,即坚持学思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坚持因材施教。
        先贤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注意到了处理学思关系的重要性,学与思是不可相互分离的,基地所开展的每一项课程,在结束之后,都应进行一次反思与总结,形成思维的深度,防止学生走马观花,没有收获。
        坚持知行合一,现在青少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重知不重行”,这导致很多学生埋头书本,虽然成绩很好,却不会应用,比如初中学生都学过物理,书本上也教了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时由于不能理解而无法使用出来,这就是典型的“知行分离”。当然课程设计也不能“有行无知”,为了活动而活动,而缺乏课前的科学理论指导、课后的总结归纳,那么就很难获得知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上的提升,从而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也会裹足不前。
        坚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品质,有的人更擅长交际,有的人更擅长独立做事,综合实践课程虽然目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但也不应拔苗助长,还是要根据各人的特点来。将一个人训练成不适合自身特点的样子,那显然是不现实的,能够根据各人的特点制作合理的培养方案,使个人能够按照自身的优势去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这就是因材施教。
        通过这三个坚持,才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
        另外,课程评价也是不能忽视的要点,课程评价的核心要素就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正确评价学生的变化,这是相对于学生本人过去的纵向对比,重在关注学生本人之于过去的进步,而不是同学之间的横向对比。以往的评价往往只在课程结束时以学生自我书面总结的形式进行,这种评价方式在时间上比较滞后,而且课程已经结束,同学之间也不易相互交流,不利于进步。我们探究更多的评价方式,在评价频率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每个小专题结束后就尽快进行自我评价,称热打铁大家相互交流,提高评价频率。
结束语
        目前,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虽然备受关注,但由于仍然处在方心未艾的阶段,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案。尤其是基地的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构成实践基地项目最为重要的部分,决定着青少年在基地学习的最终效果,却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方案。所以对于基地课程的开发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究。但是无论如何,“以德为本”、“能力优先”、“知行合一”等基本思想都是应该坚持的。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7):14-15.
[2]傅强.对中小学社会实践地功能定位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26).
[3]周子.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7,(4):5-6.
[4]卢浩,杨海燕.美国中小学“服务学习”课程:内涵、方案、实施及评价[J].外国教育,20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