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王兴菊
[导读]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对广大的农村小学来说,这里经济落后,教学条件差,教具学具少,教学仪器少,教学设备落后,有些实验无法在教室里做,这就导致有些课只能是教师语言灌输。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 件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课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很多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展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和课外科学研究等活动。
        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植物与环境、土壤、水域的污染和保护、能源、岩石等,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提出问题,然后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把科学课的教学与课外探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中的空气这一单元,我结合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考察了附近的空气污染与保护,让学生观察空气污染的情况,访问居住在空气被污染的环境中的老人,聆听他们叙述以前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污染的空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人们对于干净空气的渴望。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空气污染,污染的原因及怎样治理空气污染,怎样保护大气不受污染和保护空气不受污染的重要性等。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受到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要做环保小卫士,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又如,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土壤,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土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了。课前,我先让学生去不同的地方采集不同的土壤;上课时,让学生展示从不同地方采来的土样,有的孩子说我是从田里取来的土,有的孩子说我是从河滩上取来的土,有的孩子说我是从大树下取来的……。我接着问他们你们知道土的秘密吗?我就告诉学生秘密大着呢,接着我讲了土壤的分类,可以分为:砂土、黏土、壤土。然后通过几个试验让他们认识每种土壤的特点。我让他们把自己带来的土样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分类。后来,我提了一个问题:种水稻,什么样的土质比较好?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的孩子认为壤土土质好,适合种水稻,最后达成了一致的结论。通过实地采集、考察、实验对比,以及庄稼的种植情况的了解,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就很具体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学具、试验器材,选择合适的替代材料。
   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不少实验教学器材,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材料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实验教学机率。比如《遇障碍自动停止装载器》、《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效果。在《认识电路》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各种废旧材料和半成品制作出了电路等。


另外,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密的课文进行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生物园。
        建设一个生物园,生物园这块特殊的教学基地,其功能是多方面的。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问题。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科学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科学知识,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活动。如嫁接,扦插,观察蜗牛,喂养小兔等。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观察、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移栽枣树、种植蘑菇;他们还学习扦插红薯,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等。
        2.新型种植模式,如大棚蔬菜种植,种葡萄,种枣树,池塘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苗圃等。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大棚区、饲养场和花木苗圃中,学生通过观察、询问、动手、思考,学习了知识,学到了学校里学不到东西,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学习是为了运用,随着科学知识的增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例如:在学习了纺织材料以后,学生认识了不同的材料,以及它们的主要特点、用途、区别。那么教师就告诉他们在夏天应买棉质的衣服,冬天毛衣应选羊毛的,而包装绳应该选尼龙的...
随着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和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并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种植、饲养等知识、技术介绍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帮助家人,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
?  合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在大自然中、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教学。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并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生活,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如此循环往复,知识在不断的增长,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