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渗透中,对于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学习特点,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效果呈现出最佳状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及综合学习素养,体现良好教学实效。本文就围绕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展开论述,旨在实现生活化教育实效。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模式;运用;策略
引言
在素质教育普及过程中,学生素质培养备受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的借助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优势,认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既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又有效促进了学生德育水平和核心素养提高,实现生活化教育实效。
一、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目前,在新课改教学理念影响下,大多数教师都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但是,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生活化教育模式虽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所应用,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这样就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融合,积极开展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欲望,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高效化运用。
二、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生活化教育模式的运用需要教师能够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知识,并将知识更好的应用到生活当中。简单来讲,教师将课堂氛围生活化,有效调动学生兴趣,进而实现课堂生活与学习的有效统一。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开开心心上学去》为例,教材主要内容是教会小学生在学校和课堂教学中遵守课堂秩序,做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好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跟生活相结合,不仅在课堂上遵守纪律,还要引导学生生活中学会遵守纪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乱拿,危险的东西不去碰。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小视频进行播放,内容是学生在校期间遵守各项学习、生活、活动,以及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规则排队购买票据或物品的视频影像等。随后,教师为学生们讲解了规则的作用。规则秩序即是保障人们正常工作生活而设定出来的一种有序化状态,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平稳有序的规则秩序。随后,教师让学生以临近同桌组成小组讨论形式,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规则以及秩序规则所带给人们的积极作用。
2.积极开展生活化课外教学活动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深入生活才能真正的领悟其中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多借助课外活动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显著提高,更能良好体现思想品德教育成效。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爱心传递者》这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周边的敬老院去陪一陪那些老人,帮助那些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带领学生走上社区街头向路人普及一些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知识。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参与这样积极阳光的课外环保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环保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是无形中在学生心中植入了一颗环保之心,有效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
3.作业布置生活化,延伸课堂教学效力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老师在为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往往具有机械性和单一性的弊端,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小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继而失去了作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而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则注重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融合,从而使得小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知识内容,发展个性化能力的过程。另外,作业对于学科教育来说不仅是对课堂教学成效的检验,更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作业布置的生活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当我们学习了“水和我们的生活”这个知识后,小学生们通过课堂讲解都充分认识到了水在人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么老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我是小小调查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们通过深入群众去切实了解大家的一些用水情况。然后再制作成“调查报告”,在班会上与大家共同讨论、分析。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出“节约用水”的公益宣传计划、创编成公益宣传节目。最后利用节假日时间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展“点滴爱在行动”节约用水公益宣传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将所学的课堂知识应用到了社会实践中,锻炼了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及优势,进而更加自发主动的参与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去。
4.生活化评价,激发积极态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不应单纯以成绩衡量学生,使学生从小养成看重分数的习惯。而是更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及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多赞扬学生。在教学评价上,就是一个表达鼓励赞扬的好地方。教师的教学评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甚至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方式,进行生活化的评价,以此鼓励学生以及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开展有效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效果有效化。而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老师也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新生活化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大力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化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朱莲.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践运用[J].科学咨询,2019,12(9):71.
[2]田国华.思考”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中外交流,2018,16(32):243.
[3]罗丽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4).
[4]陈德建.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新课程(小学),2016(1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