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疫情背景下智能手机对小学生的危害及调适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马乔芳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出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便利,智能手机就是其中一种。虽然智能手机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们带来危害,尤其是小学生。本文主要浅析疫情背景下智能手机对小学生的心理带来的危害以及调适。
关键词:疫情背景;智能手机;小学生;心理危害;调适措施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逐渐完善,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逐渐增加,由于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我国人们居家的时间较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与外界交流、沟通、娱乐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使用时常常不加节制,对智能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不利于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疫情期间智能手机为小学生带来的危害
(一)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
        目前,我国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社交、娱乐、学习、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智能手机不仅对大人的吸引力大,对于小学生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根据我国其他学者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认为小学生玩智能手机没有什么大问题,并没有认识到智能手机对小学生的危害。由于疫情影响,大部分家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线上学习,让孩子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部分小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线上学习的过程中,会进行游戏、聊天、看小说等事情,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1]。
(二)降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部分小学生会运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问题的查找和解答,甚至部分小学生会出现依赖智能手机完成作业的现状,导致小学生对于手机存在依赖心理。返校学习后普遍发现许多同学课堂作业质量马马虎虎,家庭作业十分优秀,这多是依赖手机查找作业形成的结果。依赖心理的出现使得小学生不愿意动脑思考,只是运用智能手机进行作业完成,而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思想快速发展的时期,依赖心理的出现会降低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度,降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变得泛滥,互联网交流门槛变低,不同的人群都会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导致互联网环境混乱。小学生在运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娱乐与交友的过程中,接触不良信息的机率变大,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与思想不成熟,他们没有能力对信息或人群进行甄别的能力,很容易受不良信息或不良观念的影响,产生激进、消极、暴力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了小学生思想及心理的健康发展,还为家庭管理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四)危害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疫情期间,小学生居家的时间增多,小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会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大部分小学生会使用智能手机来填充自己的空余时间,由于智能手机具有一定的辐射,小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受智能手机的影响,不仅会对小学生的视力造成影响,还会对小学生的颈椎和手指带来影响,导致小学生过早出现亚健康的状态。同时,小学生较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影响小学生的睡眠质量,使得小学生出现睡眠紊乱、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的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对小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调适措施
(一)家校合作,转变观念
1、提高学生的认识
    根据儿童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要让学生改掉一个不良习惯,或者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必须先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是非判定。因此,我利用班队课的是叫组织学生开展了“手机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的班级辩论赛。

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手机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如果使用不当、使用时间过长,也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2、转变家长的认知
        随着我国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大多数小学生都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家长认为小学生运用智能手机没有什么问题,对于智能手机存在错误的认知,并没有认识到智能手机对小学生的危害,对于小学生玩智能手机存在放任的态度,导致小学生受智能手机的影响较大[2]。因此,要让家长转变自己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观念,认识到智能手机对于小学生的危害,对小学生进行约束,降低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和频率,逐步降低小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教师要增加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次数,针对小学生居家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联合家长共同对小学生进行管理,使得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次数降低,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兴趣
        大多数小学生在疫情期间使用智能手机频率增加,是由于小学生兴趣爱好较少,居家期间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玩智能手机成为小学生生活的日常,久而久之,手机就成了学生空余时间必不可少的玩具。因此,家长可以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转移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小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让小学生居家期间也可以提升自我修养。例如,有的小学生喜欢乐器,家长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互联网带领小学生进行乐器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还帮助小学生对自己的居家时间进行合理规划,降低了智能手机对于小学生的吸引,长期以往,会帮助小学生逐步摆脱对于职能手机的依赖,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居家学习习惯。同时,在学校里,老师可以开展一些班级阅读活动之类的集体性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余展开一些有益的活动,让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玩手机。例如,在复学后,我在班里引导学生去看教材推荐的《十万个为什么》,每天抽一定的时间了解学生看了什么,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阅读后的知识竞赛。这样,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许多学生的手机依赖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连班上那个每天不让玩手机就嚎啕大哭的小楼的妈妈都打电话来说小楼竟然回家不玩手机,要看书了。
(三)家校合作,形成良好习惯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解决手机依赖症也是如此,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长期的努力。疫情期间,部分家长由于自己工作繁忙或是对耗子存在溺爱心理,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时,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导致家长的威信逐渐下降,不利于家长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时家长可以协同学校和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控制小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逐步降低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学校和教师可以借助线上家长会等形式进行智能手机危害及相关解决措施的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家长对于智能手机的认知,使得家长可以配合学校进行小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可以为家长进行小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法,降低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小学生可以配合家长进行时间的合理规划,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3]。
        综上所述,智能手机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们的身体、思想和心理造成危害,尤其是小学生。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做好小学生的智能手机管理工作,通过兴趣爱好的培养,降低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次数,从而减轻智能手机对小学生心理造成的危害,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傅怡然,张辉刚.智能手机对农村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预防及对策[J].传播力研究,2019,3(03):212+242.
[2]吕彦宁.小学生沉迷于智能手机的危害及心理调适[J].学周刊,2018(08):188-189.
[3]李东风.智能手机对小学生的心理危害研究[J].学周刊,2018(08):18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