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默默无闻地为城市建设付出了汗水与心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部分农民工子女转学来到城市,这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 自卑 尊重 快乐
一、心理现状
(一)极度自卑的心理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多数农民工子女象一条灰色的纽带,镶嵌于班级之中。他们中的多数人少言寡语,不喜欢与人交流;上课回答问题比较紧张,声音很小;喜欢低着头,下课后也不和其他同学一起尽兴玩耍……
通过调查得知,农民工子女认为城里的孩子穿着讲究,有零用钱支配,文具用品美观,知识面广,周末还要参加各类艺术培训……而这些,自己都没有.除了物质上的差距外,他们还发现,与城市孩子相比,自己学习比较吃力, 成绩相对落后。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的调查问卷表明,77.6%的 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
客观差距导致了农民工子女的自卑感,而城市孩子的歧视更是加重了这种心理阴影.。据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
(二)频繁转学带来的焦虑
由于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农民工子女往往不能固定地待在一个学校读完小学或初中,而是要随父母工作地点的变迁而转校. 新华社记者、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联合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73名调查对象中,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
改变学习环境,对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个考验。即使是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一旦不适应新的环境,将会影响其成绩;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转学对其影响更大,除了学习上的影响,部分学生长期处于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压力之中,为了适应不断变换的新环境,使得学生非常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和想法,并因此而产生了焦虑的心理。
(三)找不到寄托的“无根”心理
逢年过节时,农民工子女多数都要跟随父母回到家乡.家乡的孩子们对他们无比崇敬,因为他们带来了新奇的城市见闻,带来了有趣的玩具,乡下的孩子们把他们当成了上帝,争着和他们玩耍,他们在老家找到了久违的重视和自信。 当然,他们长年在城市生活,甚至在城市出生,如果要他们回到农村生活,他们又不能适应那种单调的生活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农村已没有他们的“根”。
当他们回到城市时,却发现自己那样无足轻重。他们在自我认同、生存方式乃至价值观等方面都试图融入这座城市,却屡屡受挫,处处碰壁。城市也没有他们的“根”。他们的父辈是以家乡为参照物的,他们能够在比农村生活条件好的城市生存下来,就满足了。但他们的子女,他们是以有城市户口的同龄人为参照物的,是一种横向比较。跟父辈相比,他们的不满意度无疑要高得多。
不少人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社会适应能力弱,心理健康情况也不佳,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 、引导孩子快乐成长
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农民工子女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生活中的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如何让农民工子女在全新的环境里适应城乡差距从而健康成长呢?
(一)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孩子们经过比较,他们发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内心极不平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承认孩子所看到的差距,同时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问题,我们可以讲述名人故事,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的故事,鼓励学生自强自立,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靠自己的本事成功.其次,可以开展“我为父母骄傲”的活动,让其客观认识自己的父母,他们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没有他们,就没有城市的今天.有了这种荣誉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自卑心理及失落感.
(二)创设和谐氛围,让城市孩子尊重农民工子女
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是对他们的隐性伤害。为了给孩子一个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可提供平台,组织有关的主题队会、运动会及师生共同家访活动,让农民工子女有展示的机会,从而让城市孩子正确认识他们,认识到其身上的闪光点:虽然他们在经济上相对贫穷,但有的孩子很勤劳,有的很孝顺,有的自理能力很强……其次,还可以开展拔河、接力、“你说我猜”等合作型活动,为孩子创设交流合作的机会,加深相互友谊.
(三)洋溢师爱,关心孩子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对待每一个孩子都要公平,特别是在对待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之间的矛盾时,要谨慎小心.不管是谁犯了错误,我们都不能偏袒,本着公正的原则,指出错误所在,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循循善诱,导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免给农民工子女造成“老师也不喜欢我,很偏心”的印象.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村孩子的眼神。把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农村孩子,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当他们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吃力时,多鼓励少斥责;在课余生活中,多和他们谈谈心,生病时多些关怀等,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温情.
(四)家庭关注,重视成长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深远,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而进城务工人员因工作繁忙,文化知识有限等原因,对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等较少关注,孩子有什么心事也不愿向父母倾诉,郁积在内心,缺少疏通的渠道。在这方面,学校和社区可召开家长会或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会等,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掌握心理减压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应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创造条件,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工的负担,使农民工有精力照顾自己的子女。
有了社会的关注,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包容,相信我们的农民工子女一定能在这广袤的蓝天下,享受同一片阳光,健康成长,成就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工人日报》2006年9月4日
2.中国教育先锋网2004-05-30
3.南方日报200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