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中的内容,它属于“图形与几何”中有关图形运动的内容,目的是让是在学生探究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运动,掌握旋转的基本要素,进而发现图形旋转的特征。
教学图形旋转的重点与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接触一些旋转现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图形旋转现象尚属初次。
二是图形的旋转教学中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对图形旋转的感性认知, 进而使学生理性认识图形的旋转。
根据以上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借助畅言智慧课堂教师端和学生端优化探究过程,通过视频动画播放、PPT、抢答、随机问答、实物展台微课、拍照上传等功能,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实物展台捕获学生旋转过程的亮点形成微课、拍照讲解等环节的设计,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通过练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画旋转后图形的方法,强化对图形旋转特征的认识。通过自然界和社会中旋转图片和视频的观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加深对图形旋转特征的认识,从而获得创造美的愉悦体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大有益处。最后通过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分享以及班级动态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分享的平台。
下面我将谈谈如何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中教学本课。一、情境导入环节
利用手机、爱剪辑软件合成了“车辆通过的转杆旋转”的动画视频,学生一下就被现实情境吸引,更好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态的视频有利于学生建立图形旋转的表象,从而进入新知的探索。(图 1)。

图 1
二、新知探究环节
1.学生描述转杆的运动并拍照上传,平台展示全班同学的想法,有利于制造冲突, 个性创造。学生还可以通过点赞功能表示自己对某一种描述的赞同,自然引出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并能正确表达图形的旋转。
2.“提问功能”制作转杆的再次旋转题目发布给学生,学生通过操作平板的抢答功能(图 2)来回答问题,和老师即时点赞(图 3),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随机抽答的功能更是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随机回答问题的可能,给更多孩子提供了
回答问题的机会,也能方便老师及时了解更多同学的掌握情况,同时实现人机互动,学生专注度高,积极参与,从而大大提高上课效率。
图 3
三、巩固深化环节
利用平板的发布习题功能,学生可以直接操作平板完成练习题,有别于以往传统答题的形式,让学生更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提交答案后可以去查看其他人的答案,在老师点评之前便可以自评和互评,同时大屏幕上还能显示出答题的时间(图 4)和同学们完成的情况,有利于老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更便于老师及时辅导有需要的同学。学生的作业情况也不用老师亲自批改,通过平板的报告讲评功能(图 5)自动生成的学生作业报告,找出每道题目的出错率。从而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学的效率,“互动练习”时拖拽功能更是方便了学生练习,同时,实现人机互动,学生专注度高,积极参与,从而大大提高上课效率。
图 5
四、自主探究环节
通过问题设计,利用平板的实物展台功能(图 6)捕获学生图形旋转过程中的亮点形成微课,利用互联网+形式,即时传图比之投影展示更加便捷、清晰, 教师根据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进行针对性教学。把原来需要老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释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体验。

图 6
利用平板的拍照功能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对比、辨析、讨论,发现它们对应边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交流概括出画旋转后图形的方法。在协作交流的小组学习中,学生共享共进,达成对图形的旋转特征的共识。
图形的旋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教师课前的课件制作(图 7),把静态的学习材料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旋转的要素及操作要领,从而有效排除学习上存在的困难。

图 7
五、联系生活环节
平板中通过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旋转图形(图 8—10),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旋转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旋转部分可以旋转出同一幅图形,有的图形的旋转中心并不在图形本身上。
图 10
利用手机录屏软件录制了“会旋转的摩天大楼”视频孩子能清楚的看到,既做到了图文并茂,又清晰明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主动、积极地获取丰富的感官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六、课堂延伸环节
班级空间的分享,将传统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课外的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也为师生互动多了一条方便、快捷有效的沟通平台,极大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及参与度。
总之,科大讯飞的畅言智慧课堂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师机互动、生机互动,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利于学生多项能力的有效落实和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同时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问题。
但我们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能一味追求新技术的使用、量的堆加。立足于学生实际,将“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才能高效地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