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作为高中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民族观、国家观以及世界观的养成具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可以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形成一定的认识,掌握实际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地理知识。对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兴趣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加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更加丰富的地理知识。本文在分析兴趣化教学意义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兴趣化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仅供广大地理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兴趣化教学;教学意义;教学策略
引言:由于受到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地理这门课程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将地理视作一门副科,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整体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地理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内容,逐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对于学生缺乏积极性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兴趣化教学展开有效指导,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上地理这门课程。
一、高中地理兴趣化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成就动机的带动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成就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它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无穷的动力。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分析:首先,学习目标具有关键的作用。在正式学习中,学生要全面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准确把握其在整体知识架构中所占据的地位[1]。部分学生由于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自主性逐步减弱,最终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次,兴趣在学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愈加浓厚,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越大,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过程中。最后,教师具有关键的引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以此获得成就动机。
(二)适应地理课程的综合性特征
就高中地理课程来说,具有较为显著的综合性特征,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学习当中。而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以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当下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完善。而兴趣化教学就是适应地理课程综合特征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其能够将复杂繁琐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地理兴趣化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探索,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则会勇于思考、善于质疑以及敢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予以相应的认可,以此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常见天气系统”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允许学生随时提出个人的想法,不浇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多加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质疑,并且展开相应的探讨;细致观察学生的状态,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2]。如教师提出引导性的疑问:当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大家是怎么认为的?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还有其他想法吗?”等。让学生阐述自身的真实想法,并且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相应的肯定和指导;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教师不应当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当师生之间出现分歧后,教师不应当直接否定学生,而是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引导学生细致研究,从而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二)采用生动教学语言
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兴趣化教学时,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所学的知识,那么就有必要通过一些生动、趣味的语言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理解。当学生明确教师所表达的含义时,其兴趣就会得到一定的激发,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消化课堂学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试着将原本生硬的地理知识以歌谣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引用诗词,深化学生的把握。
例如:在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展开教学。首先引导: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正确的吗?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以此引申出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生动形象,且整合其他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全身心参与其中,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巧用学具辅助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之所以会对地理产生兴趣,主要是因为能够接触到地球仪等趣味性学具。对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兴趣化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学具利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探索过程中。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方式方法。
例如:在教学“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运用教学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等学具,让学生细致观察上述地球仪,将教材中的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3]。同时,教师借助地球仪开展游戏活动:首先教师在各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回答问题,并让这位代表自主转动地球仪,随后教师通过手指使地球仪停止转动,让学生回答教师手指所指地区的工业类型、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四)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游历过许多不同的地方。对此,在高中地理兴趣化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上讲台,分享个人的出游经历,介绍自身所游历地区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十分新颖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性会被完全激发,纷纷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例如:在教学“农业的区位选择”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首先,邀请一位学生,讲述个人家乡的农业生产情况。在学生讲述之后,大家了解到,这位学生来自山东郯城县杨集镇某村,他们家乡的平均降水量是八百毫米左右,日照时间充足,因此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主要养殖猪和鸡……近些年,村民开始试着借助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以此拓宽个人的收入来源[4]。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科技等方面入手,分析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其地理学习和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兴趣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收获更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小娟.高中地理探究兴趣化教学实践分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00(006):61.
[2]温俊.高中地理教学优化策略探微[C]//2017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科研成果汇编.2017.
[3]成磊.高中地理的兴趣化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000(021):P.133-133.
[4]陈星群.浅析高中地理兴趣化教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000(038):258-259.
作者简介:孙兆峰(1970.11~),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地理教育,从事一线地理教学30余年,发表研究成果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