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容易受到各种渠道信息的影响,如何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并提高其自我认知和对社会现象产生良好的辩识和判断能力,需要学校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深入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情怀,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并融入校本课堂中,努力构建科学完善且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以使学生接收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对其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一、初中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㈠教学目标和教学性质缺乏共识
初中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堂起步较晚,这也使得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性质及能力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有一定偏差。如,有部分教师把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理解、古诗词朗读当做校本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还有部分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所以,总体来看缺乏完善、固定的教学体系,造成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理解不深。
㈡传统文化教学未设置独立课程
目前,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学校还没有作为独立的课堂展开教学,因此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理念及教学安排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分散,更多是融入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缺乏固定的教材及内容选定。同时,大部分学校缺乏传统文化教学的专职教师,在教学上也没有对学生关于传统文化学习情况的调查等。这些原因导致教学的随意性较强,且缺乏对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品格、民族意识、爱国情怀、人文修养等方面内容的系统教育,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缺乏准确理解,难以有效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这一点也有违于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方面的指导意见。
㈢缺乏明确客观系统的教学评估
由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非独立性,造成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缺乏明确有效的标准,而更多依靠考试的方式来考察,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价值观及学习体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使传统文化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二、初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构建策略
㈠ 合理开发并设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架构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场所,需要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安排,高效合理地利用好时间,包括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开发并对教学内容架构进行科学设计,避免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切实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泛,如何根据初中学生教学需要,选择真正优秀、有益于增进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了解及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内容,需要教师展开研究与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定位,并通过认真备课优质高效地展开课堂教学,确保初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课堂具体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种教学主题的需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学情况明确学生学习差异化目标。从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综合素养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涉及教育思想、道德礼仪、文史常识、文化内涵、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教育思想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讲授孔子核心教育理念;在文化内涵相关内容讲授中,可引导学生学习领悟京剧等戏曲形式的精髓,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在道德礼仪知识的教学中,可讲授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义举与情怀;在民俗文化常识的讲解中,可为学生普及关于我国传统节日、节气等相关知识,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展开教学,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教育性、针对性,拉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教学内容。
㈡ 结合学生培养需求展开校本课程顶层设计
目前在初中教学中,由于在传统文化教学课程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科学的体系,导致课程教学在内容确定及教学形式等方面不够完善,教师缺乏严谨、明晰的课堂化意识。要建立科学、高效、明确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开发,需要教师准确掌握学生总体情况和学校相关教学环境,做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在确保传统文化教学质量及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实施具体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建立整体化、标准化及全局化的教学思维模式,以保证有效、优质的教学。为此,需要教师确定传统文化教学基本目标,并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切实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理解和认知,以确保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同时,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构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调研与不断完善。对于一些还没有开设成熟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学校,要注重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多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形成体系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已开发校本课堂教学的学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同时教师要注重在日常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以使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促进校本课程的科学有效开发和构建。在这方面,学校应高度重视传统优秀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并进行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在全校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㈢ 结合新课改要求创新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对各学科教学模式及教师综合素养提出来更高要求。因此,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上,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对传统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树立课程化教学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师者和启蒙者。学校需重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教师创造更多更有效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以强化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及学科素养,有效教师的教学水平。基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理论素养并掌握良好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等素养。同时,教师也要增强自我提升意识,借助互联网收集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传统文化校本课堂。同时要做好传统文化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考试评估标准及形式,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进行评价,多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具体评价可采取考试及学生日常表现两方面结合的模式进行,真正使传统文化教学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更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构建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项有利于对学生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学举措,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养成良好学习意识和行为以及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完善校本课堂开发,促进传统文化教学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