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队活动为抓手促进家校共育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祁冰
[导读] 我结合学校的“服务+”德育课程,以开展“中队活动”为突破口,
        摘  要  我结合学校的“服务+”德育课程,以开展“中队活动”为突破口,将中队活动打造成育人的第二课堂,将家校共育的理念融入到培养队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中,打开课程边界,转变传统常态课堂授课模式,提升教育品质。
        关键词  中队活动 家校共育
      
        三、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尤其对于性格培养而言,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教育实践中,我结合学校推进的“服务+”德育课程,以中队活动为抓手,以培育队员们的服务意识和家国情怀为目标,让中队辅导员、家长、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与家长合力成为教育共同体,在塑造学生“心有温度、行有智慧”方面,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一、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家长对学前教育、综合教育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思维越来越活跃、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从心理学的发展规律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渡期,他们的注意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独立承担任务的能力,他们的道德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同时,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需要积极引导。如何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形成坚韧、自信的品质,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温度的、有家国情怀的人,是我工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且具备了自我挑战、独立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他们最需要提供的就是可以“小试牛刀”的锻炼平台,需要在锻炼中提升自信心、锻炼社交能力。于是,我结合学校的“服务+”德育课程,以开展“中队活动”为突破口,将中队活动打造成育人的第二课堂,将家校共育的理念融入到培养队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中,打开课程边界,转变传统常态课堂授课模式,提升教育品质。
        二、促进家校深度合作的策略
        通过日常的交流沟通,我了解到班里有不少学生喜欢自然科学知识,常常利用周末时间相约一起参加观察植物的科普类活动。我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家校共育”的思路,确定了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整合的中队活动计划。
        (一)鼓励学生提议,种下培育自信心的“种子”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积极鼓励队员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班队会的机会,我向队员们介绍了开展 “公益项目”的中队活动,得到了他们的欢迎和认可。我启发队员们结合自己的知识,观察身边社会现象,引导他们思考身边有哪些小问题是值得引起大家关注的。队员们经过自行分组、集体讨论,提出了很多关注民生的提案。最终,大家确定了以“保护植物”的中队活动主题。为了能更好地实施这个项目,队员们还互相讨论、请教家长,设置了查资料、做小报、到校园、公园、社区开展宣讲,呼吁更多人重视植物保护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运用自己的知识,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一刻,他们的眼睛里是满满的自信。


        (二)动员家长资源,播撒培育意志力的“雨露”
        主题确定后,我们开始进行实践活动。在我和队员们地动员下,家长们积极参与进来。和队员一起到植物园学习植物多样性;到北京市植物教学基地与队员们一起学习濒危植物的知识,分享植物保护方面的科普书籍;联系居住地社区,请队员们做普及推广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书写倡议书、制作宣传海报、向社区居民派发宣传单并做公益活动倡议等实践成果。其中,他们难免碰壁,但是在辅导员和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下,队员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是有意义的,所以,即使遇到挫折,也能战胜失落的情绪。队员们在为公益发声的道路上,既体验了挫折,也收获了成功,更提高了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永不放弃、具有顽强意志力等良好品质。
        (三)争取学校支持,注入培育责任感的“阳光”
        来自学校的支持,对队员们来说是最大的肯定和动力。依据中队活动的主题,队员们联想到了校园的绿化建设。于是,队员们一起向学校发起倡议,要“承包”学校广场前的绿化。这一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现在,学校已为中队授牌“植物实验基地”,并将校门口广场周边的绿植保护以及花坛建设都已经交给了中队管理。他们栽种种子,轮流值日,浇水、拔草、养护,并做好每日活动记录。在他们心中,争当“护林小卫士”的责任感被大大激发。
        三、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中队活动在家校共育的努力下,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一)教育理念达成共识,家校协同的教育理念逐渐建立
        经过多次参与中队活动,家长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立足素质教育和习惯养成两方面的培养。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家校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动活动。
        (二)家校课程共同建设,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逐渐形成
        相较于家长会、微信、电话沟通等联系手段,邀请家长参与中队活动,可以提高家长对中队的认识度和参与度。许多家长在活动筹备和开展中,不断提出更好的建议,共同参与完善了中队活动的规划和建设,拓宽了活动的思路,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也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三)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亲子关系共同受益逐渐显现
        教育需要陪伴。伴随着多次中队活动的开展,家长们现场观摩孩子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中队里的状态,这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到孩子的不同特点、更能关注到孩子性格和人格发展中的变化。不少家长参加活动后表示,“在这一过程中,中队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家校合作,共同指导公益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亲子关系,密切了中队辅导员和家长的联系,更有利于全面锻炼和培养孩子的成长,为公益活动的实施开辟路径,孩子对于团队活动的热情、集体荣誉感等综合素质均有提升。家校共育的方式,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校育人的活动中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家长和孩子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本文为东城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中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以“微善公益”活动为例》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