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冯小艳
[导读]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叶芝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完全直指心灵。我们的课堂里有山的沉稳、水的灵秀、海的博大、火的炽热、风的活泼。打开课本,一行行的语言文字如同一个个音符,谱写成一曲交响乐,引领着孩子们奏出最动听的生命之歌。如同一把火,点燃学生人生的希望。语文课堂,致力于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有责任担当,能实践创新,并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一、创新实践,打开学习之窗。
        学习语文,满堂灌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在我们的教室,正在进行的是一堂孩子们自主选题,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的辩论赛,你听,“我方认为,网络用语在现实生活中大量运用并没有什么不妥,亲,网络用语已经被多数人所认可了,当然可以被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话音刚落,教室里笑声一片。“我方认为,网络用语是对传统汉语语义语法的一种亵渎,而且部分网络用语还有隐晦的不良信息在其中,很容易对我们造成错误的影响,所以不应该被大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室里沉静下来了。只见正反方的辩手们引用实例,引用名言,结合实际,论据典型而鲜活,语言形象畅达,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对网络用语应不应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看法。教室里,满满的是学生们敏捷的思维之美和巧妙的表达策略之美。议论文的学习在学生心中点燃的探索之火中拉开了序幕。看到这里,我笑了,课前我鼓励孩子们写策划案,找相关资料,和队友讨论,让学生愉快地涉猎广泛的知识,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啊!
        二、角色转换,培养责任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责任意识是一个民族的根基。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价值论角度分析,责任是人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标志,体现出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从社会价值看,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需要一定的秩序,需要每一个人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当每个人都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学生表演课本剧《曹刿论战》时,我布置了其他同学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曹刿”,解开一个草根 “又何间焉”之谜。在充分的讨论之后,每一名学生都明白了,曹刿的身上有一种典型的“位卑未敢忘国忧”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同样也是一种无比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正是有无数这样“敢于拔剑,敢于亮剑,敢于出手”的人,社会才得以延续。鲁迅先生笔下有一篇小说《药》,革命者付出了生命,而无知的民众还要用他的鲜血蘸馒头给孩子治病。这是何等的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振聋发聩的呐喊。而今天,在我们已经步入极其文明的时代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视若无睹、袖手旁观的竟仍不乏其人,道德和良知的沦丧就是从麻木、冷漠开始的。一个有温情的社会,道德和良知是不会沦丧的。而这温情,就是要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心中流动、传递。

这份责任与担当,或许,是一个举手之劳的报警,或许,是一个中学生骑车上学,不小心撞坏宝马车后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未等到车主就留下的一张附有联系方式的纸条。这些平凡的小事汇聚成海足以使社会温情常在,良知长存。担当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气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报国至上,谓之担当;南仁东“铸大国重器,探星辰大海”,呕心沥血,谓之担当,古今成大器者必能担当。我们只有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三、探索路径,继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文化的综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的源头活水,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六艺等。学习课文《最后一课》时,学生们读到韩麦尔先生的话“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时,我放下课本,告诉孩子们说:作者的意思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的母语都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同样的,在我们的心目中,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的每一个字都是精灵,一个充满智慧、充满感情、会歌唱会舞蹈的精灵。
        请大家看这首英文诗:
        You?say?that?you?love?rain,?
        but?you?open?your?umbrella?when?it?rains.?
        译文一: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那遮挡的伞。
        译文二:
        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后来轻揽罗裙,面遮霓裳。
        译文三: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译文四:
        君乐雨兮启伞支,君乐昼兮林蔽日。
        译文五: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译文六: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遮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一首简简单单的英文诗,用我们的母语---汉语译出来,有这么多极具美感的表达,在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种语言能和它媲美了吧。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怎能不爱它?
        语文课上学生可以领略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语言文字走进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语言文字这个切入口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博大和活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一份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素养植课堂,春来发几枝。愿深耕语文,此志永不渝。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与生命同在,让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