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罗燕
[导读] 随着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奠定基础。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它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等进行整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也就乐于接受,正所谓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和感知的材料,而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给他们一些新的活力,可以使学生们仿佛在真实的情境中,从而把他们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课文描写的是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它们分别画了不同的画。这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来说,从未见过这么厚的雪,更没有在雪地里行走、玩耍过,所以很难想象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更难理解在雪地里作画,在上这堂课时,我就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美丽的雪景图片、下雪的场景等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雪景,再随着雪景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无拘无愫地表演着,一下进入了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有效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处于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幻灯等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信息,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在座位上吸收、记忆,课后抄写、背诵,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学生是主体。而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人机交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学生在这样的人机交流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比如《葡萄沟》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知道新疆葡萄沟的特色和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给他们提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在网上查找,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在愿学、善学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品尝到“乐”的甘甜,则取决于在学的过程中是否学懂、学会、会学。而能否学懂、学会、会学又取决于我们教师如何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信息技术能变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的提出了教学的宗旨就是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学生的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而信息技术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探索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对信息重组和变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信息,还能促进学生建立新旧信息间的内部联结,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得与保持。《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中,学完这篇课文,让孩子们在网上查阅,冬天这个魔术师还可以把哪些事物变成什么样子的?通过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填鸭式,老师按照课本一层不变地讲授,而学生也在一层不变地听取、记忆、做笔记,这样的课堂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的特点,活泼好动、兴趣易激发等,在教学中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把教材中枯燥的文字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形象、生动、逼真的图像、声音、文字、图表等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感染性、挑战性,既渲染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对新知识产生一种追求的动力。我在教学《家》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蓝天、种子、鸟儿、鱼儿等的家的图像,学生们看到逼真美丽的图像,我再针对这种直观形象、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的场景提出问题,让他们的乐中学、学中乐,同时也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使他们对课文探究乐学的状态,有一种创新欲望的感觉。我相信,只要充分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就一定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