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周英琼
[导读] 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的阅读书目、阅读内容以及阅读目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的阅读书目、阅读内容以及阅读目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新时代教育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当前的乡镇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小学生在原阅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优化教学活动,结合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了阅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引言: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通过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陶治学生的情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去阐闻精神。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资源等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优化与发展。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1.1帮助学生理解及巩固课堂知识
        汉语在语法结构、词语组织以及常用习惯用语等方面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规律与特色,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有通过多读、多听、多写等才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并巩固语文学科中的汉语知识,才能够形成惯有的语感。小学生处于等待开垦的“良田沃土”时期,其自身的理解能力相对偏弱,对于语文课堂中学习的那些抽象的朦胧的知识,孩子们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往往不能及时消化。因此,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就必须首先在培养阅读能力上面下功夫。
        1.2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着学生语言语感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启发小学生的写作灵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效积累比较优质的作文素材。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的自主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表达对文章内容的见解,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老师口袋中唯一的“标准答案”。
        2.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2.1阅读兴趣不高
        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生长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通过主观认识接触鲜事物,而不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一些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喜欢阅读教材,也不喜欢接触课外读物。
        2.2阅读环境较差
        由于教育资源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一般小学生只能在学校课堂上接受语文阅读学习,在课后没有相应的途径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除此之夕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自身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指导。
        2.3阅读教学方法落后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基本是教师进行统一的阅读教学,即学生跟着教师思路走,小学生没有自己进行阅读的机会。这种学生负责“听”教材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教师将理念直接灌输给学生,也不利于学生产生自己的见解。


        3.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3.1提高阅读兴趣
        农村小学生很难长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具有吸引力的阅读活动和阅读环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鸟的天堂》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前寻找了相关的多媒体视频,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了“鸟的天堂”相关音视频,让学生第一时间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老师播放的视频,结合课文所以说你眼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问题指引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进行总结,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长久的保持在课堂学习中。
        3.2创设阅读环境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的感悟到阅读中所包含的知识、情感以及思想,让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进行阅读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将阅读活动再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有效教学。以《落花生》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了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和习性,并且针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对学生展开了深刻的教训,在课文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对“落花生”进行观察,并且和课文进行对比,将自己观察的结果和课文阅读对比的结果进行总结,在下一节语文课上进行分享,和同学们分享通过自己观察得来的新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语文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3.3培养自主思维
        只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思维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思考,才能真正将阅读中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并且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探索,这样才能够提高阅读学习效果。以《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在引导学生分析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课文,描述自己家的园子和文中的园子有没有相似的特点,有哪些东西是自家的园子里有而课文中没有的,学生在这种结合生活化情境的阅读学习环境中,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特点,并且通过自己的分享和描述学会句子和语言的用法。
        3.4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和道德素养。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每天早晨学生来到教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晨读。学生在领读员的带领下,用书声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晨读内容以经典诵读为主,如《三字经》《论语》《大学》《老子》等。在课余时间,教师要精选出由名家诵读的优秀现代诗歌,引导学生跟着名家诵读优秀诗篇。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精美的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另外,要想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必须促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每天坚持阅读;(2)阅读时集中注意力;(3)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4)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5)结合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
        3.5传授阅读技巧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关键的一个内容便是要让学生扎实地掌握阅读技巧。在此情况下,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引导的方法很多,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是要做到以下几点:(1)通读。将文章全部内容阅读一遍,不在意一词一句的理解,促使其对大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使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文的中心意思。(2)跳读。跳读就是忽略掉智时不懂的地方,通篇阅读完成之后再对疑难问题进行思考。(3)精读。精读要做到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反复推敲和重点理解。(4)写读。学生读懂并掌握知识点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摘抄并写出读后感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一对“李身姐妹”,形影不离。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梅花魂》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做阅读笔记,让学生把重要内容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
        4.总结
        阅读是学生生活的“蓝天白云”“小桥流水”,也是学生生长的“阳光雨露”。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预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农村客观因素现状下,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农村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优化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以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施剑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34.
[2]洪光兵.农村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实践和思考[J].新教师,2018(05):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