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中充满了较多的逻辑判断和推理知识,这些知识的存在为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小学生的思维是从较低水平形象思维到较高水平抽象思维的发展转变,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着重关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文章在阐述高阶思维基本内涵的基础上,
关键词:高阶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对策
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学生能否主动发现知识、主动提出并能自主解决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特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动态延伸,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思维灵活性。但是从当前课堂教学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小学数学的教学行为中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规范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高阶思维的内涵
(一)从教育目标角度界定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的根基是布鲁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按照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将教育目标划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后来,安德森等人修订了布鲁姆的理论,将高阶思维划分为分析、评价和创造。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关注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认知思维的获取属于较低水平的思维,分析和知识属于较高水平的思维。
(二)从问题解决角度界定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反省思维,思维过程为反思、问题生产、追究批判、解决问题。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的过程”。教育学家指出思维的发生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也是高阶思维的定义。
(三)从能力导向角度界定高阶思维
从能力角度来看, 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水平层次上心智活动或者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是能够解决劣构问题、完成复杂任务的高级综合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包含批判思维能力、决策能力、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高阶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为了能更好的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时候有一些学生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够指导实际生活,针对学生忽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作用的现象,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时候,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组建小组,寻找和制作轴对称图形,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评选出创意小组。
2.创设和课本内容符合的教学情境
课本教材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材料[],在开展数学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课本内容,结合课本内容来设定教学情境。比如在进行《小数乘法》知识家偶尔的时候教师可以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大家细化放风筝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
引入到这里,似乎和数学知识没有关系,接下来就得需要教师建立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关系:多媒体出示多种类型风筝的图片,下面标好价格,一只风筝的价格是4.5元,买三只风筝需要花多少钱?”在看似和课堂教学无关内容的层层引导下会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可以顺势将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转变为实际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二)充分利用教学用具辅助数学课堂教学,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使用适合的工具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高年级数学知识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活动范围有限,对三角形、正方形和矩形等几何图形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轮廓。这样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能够利用辅助性教学用具。比如在进行“几何图形的认知训练”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图形思考对应实物、说名称、画图形的方式来全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借助翻转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互联网逐渐进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翻转课堂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微视频来了解圆的各个特征,学会使用圆规画圆。同时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一定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促使自己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
(四)科学预设教学梯度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能够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完成分层教学[]。其中,预设问题的提出既要具备思考性,还需要具备层次性。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内容的时候,在学生基本理解分数意义的时候,教师设计了“创造一个分数”的练习活动。教师让小组的组长为学生发放一张正方形、长方形图纸,指导学生应用手中的纸张来打造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之后说说这个分数所代表的意义。在学生折一折、说一说和比一比的过程中一个个分数被学生创造出来。在比较的时候学生将正方形和长方形都看作是一个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多个组成,涂色的部分占据其中的几份,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个开放性的练习,在开放的练习中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思维也变得活跃。
(五)借助多角度观察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这个现象,对数学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进行“梯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的时候,在学生顺利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基本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操作的时候可不可以利用一个梯形,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你方式”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积极讨论,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方法:①把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可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a+b)h÷2。②把梯形转化成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推导出来:S=(a+b)h÷2。③把梯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也可以推导出来:S=ah÷2+bh÷2 =(a+b)h÷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的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臧宇, 苑辉.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四步法[J]. 教学考试, 2017, 000(027):149.
[2]黄振球. 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J]. 小学生(中旬刊),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