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罗浮山,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岭南著名的中草药宝库,自古以来便是名家医家寻访宝地,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游览并留下无数文化遗产,道家学派葛洪选址于此,采药济世,著书立说。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在阅读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一书时,受到启发,成功提取青蒿素,研发抗疟新药,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自2016年第三届中医科学大在惠州罗浮山胜利召开后,罗浮山成为了中医科学大会的永久性会址。此外,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罗浮山还设有“东江纵队纪念馆”,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引导我们的孩子去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并把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子”。惠州罗浮山集自然观赏、历史教育和现代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德育文化教育于一体,对于根植于一方土地上的学校,更要充分认识到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利用好本土德育文化资源。
班级德育工作若能自觉联系起本土地域文化,必然会为刷新学生道德成长历程,提供有利的平台。“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州是一家!”对于外来人口较多的“候鸟型”城市惠州,更应让学生在领略本土文化风情中产生广阔的胸怀,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在班级家委会的热心策划和鼎力支持下,我们班“走进罗浮山”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真正让本土文化显山露水,让德育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前期,我们班开展了“罗浮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活动,举行了“说中国道教文化,讲仙丹故事”的主题班会活动,初步揭开了罗浮山那层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对罗浮山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 走进罗浮山,我们依次走进罗浮山国药厂、东江纵队纪念馆、冲虚古观和罗浮山景区等地参观学习,零距离地接触本土文化,接受本土德育洗礼。参观结束后,我们陆续开展了“走进罗浮山”参观游记习作、手抄报评比和家长反馈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多视角、全方位地总结此份德育文化大餐。在此次系列活动,我主要在以下三点中做好学生的本土德育教育工作:
一、家乡美:知我家乡,爱我家乡。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苏东坡的千古传诵的诗句中,我们轻轻拨开了罗浮山的面纱。在活跃与紧张的“罗浮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活动中,学生们慢慢走进罗浮山。
在“说中国道教文化,讲仙丹故事”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孩子们好奇地探索着中国道教文化,期待着走进那神秘的罗浮山。
通过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罗浮山的历史名人的事迹故事、风俗礼仪、民间传说、土特产、摘抄历代赞美家乡的名句佳作等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热爱心,让学生在本土德育资源收集实践中受到熏陶。
二、英雄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来到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看着一张又一张日本侵华那惨无人寰的照片,听着一个又一个当时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百感交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倍感幸福、倍加珍惜。
相传,葛洪放弃高官厚禄,来到罗浮山建庵修炼、筑灶炼丹,采药济世、著书讲学,从而开创岭南道教圣地。他编著的《肘后备急方》可以堪称为古代汉族医方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对现在的医学界仍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他呕心沥血,研制出的百草油,一直为后世造福。在他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坚忍、不言放弃等优秀品质,也是中国传统优秀的美德,应得到弘扬与发扬!
三、看今朝:融古今智慧,需开拓创新。
葛洪研制出罗浮山百草油后,经过16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在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保护与弘扬下,成为了惠州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医药的始祖代表。罗浮山国药秉承“融古今智慧,创国药名牌”的核心理念和追求“以质量为本,科技创新”的经营理念,罗浮山国药虽继承了中医传统,但仍没有停滞不前,它依旧在不断地创新、研发新的药品。在参观国药厂后,孩子们视野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在罗浮山景区的青蒿园内“青蒿治疟之源”石碑前,刻着:“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在千年之后已改写现代中医药历史——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成功提取青蒿素,研发抗疟新药,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继2016年第三届中医科学大在惠州罗浮山胜利召开后,罗浮山成为了中医科学大会的永久性会址。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继续,看今朝,我们需要继承传统、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也需要认识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要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的,地域文化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环境、空间,正在以强劲的势头介入到学生德育的内核里,从多个视角制约着学生道德成长的长度(道德的健全)、厚度(道德的力量)、高度(道德的境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成长。本土文化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提供了契机,把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可以触及学生丰富多彩又异常敏感的内心世界,教育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读社会和大自然的书中受到启迪,得到发展。我们老师要利用好本土德育文化资源,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