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音乐学科教学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吴静
[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
        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即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
古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今有《意见》指明中国公民培养方向。改革开放40年,教育改革走过一些弯路,过度重视智育而轻视了其他四育,导致高分低能;过度重视高考忽略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生是人,教育应该是触及心灵的学习。变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树立终身受益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观,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幸福感。以人为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音乐教育是五育融合回归的最佳方式。其实,早在《意见》提出之前,音乐学科已经自然融合到各个学科当中去。音乐本身十二平均律就是物理震动发出声音找到的泛音规律;歌词学习涉及到了文学知识;和弦音程的计算与数学息息相关;作品背景介绍跟历史相连;作品风格的出处常常与宗教文化、地域地理相伴;图形谱的表现是美术渗透最好的体现……我们的各类音乐教材从各个章节设计里与各育紧密联系。它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体验形式深入骨髓,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动。下面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教材为例来说明。
一、音乐与德育相结合。
        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积极创建文明校园,提供寓教于乐的优秀儿童文化精品,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
        一册第三课《祖国您好》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颂祖国》,知道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结合聆听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能在歌唱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册第一课《好朋友》集中体现了集体主义教育。通过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的学习,让新生一年级的小学生介绍自己,认识更多的朋友,让自己顺利地适应新环境,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小朋友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与其他儿童熟悉起来,自然地了解彼此,为小学时期顺利适应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队前教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树立为建设国家的宏伟目标,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音乐与智育相结合。
    五育当中的各育,它们有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但是不论如何分科,都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音乐不仅有知识的学习还有技能的掌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三、音乐与体育相结合。
    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开齐开足体育课。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音乐教材一册第二课《快乐的一天》里《跳绳》二册第五课《游戏》里出现了《拍皮球》和另一曲《跳绳》,把音乐与体育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体育游戏中一边玩一边学习音乐。
四、音乐与美育相结合。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
        音乐教育是美育,美术教育也是美育。翻看每一本音乐书,每一页都是许多美丽的插图,这些色彩图案,与教材配套,不仅带来美感,而且解决了低段孩子认字不多的问题,简化了文字理解的繁复过程,儿童认知一目了然。在每一次音乐的表演活动中,哪一次没有美术的支撑,“舞美”一词诠释得非常到位。
五、音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
    一册教材第五课《爱劳动》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形象,不爱劳动是丑陋的行为。聆听《三个和尚》?懂得“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歌曲《洗手绢》、《大家来劳动》从歌曲表演里感受劳动的乐趣。二册第七课《巧巧手》,聆听《采蘑菇的小姑娘》、《铁匠波尔卡》,表演《粉刷匠》、《理发师》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反映出劳动的快乐与成功,给小学生心灵撒下通过劳动才能得到收获意识。
        音乐常常与多种学科教育融合,链接无缝,渗透自然,融合得体。在这里我只是浅表地列举一二,要说到融合,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知识体系。正因为音乐学科具有非常强大的综合性,因此,孩子们需要融合教育,音乐学科教学,的确是一个非常便利、值得推崇的学习方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