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评价要避免话语啰嗦,追求精练,避免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避免平淡,追求个性,避免哗众取宠,追求实在。
【关键词】:美术课堂 教学评价 误区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好的教学评价有指挥定向功能,有判断检查功能,有反馈调节功能和激励反思功能。
美术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及熏陶的过程,要让孩子从中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并懂得欣赏美。而正因为课堂上缺少了正确有效的评价,让孩子听得云里雾里,结果未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我认为,在美术课堂中要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避免话语啰嗦,追求精练
有些老师在课堂中相对比较啰嗦,话特别多,而且也没抓住重点,半天下来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尤其是在评价中,对孩子的作品,说了半天也没搞清楚是肯定还是否定。记得有一次在听一位老师执教时,老师说:“你的蝴蝶很漂亮,特别是翅膀很大,花纹很漂亮,不过这只蝴蝶的样子是不是太怪了?不太像!”说完孩子一脸沮丧。其实这位老师的话语稍作整改就好多了:“你的彩蝶很不错,如果形体上把握得再好些就更棒了!”同样的意思听起来就更舒服和精炼,孩子也会更喜欢这个课。
二、避免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
小学美术教学应尽量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测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评价中,除非必须使用,否则教师要尽量避免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免打击部分同学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可以起到促进、改变、激发、稳定学习态度的作用。
课堂评价以纵向比较为主,可以使每个学生身上的进步之处、闪光之点被尽可能地发掘,使每一个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对自己充满自信。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努力的前提下,要巧妙地指出学生作业中的欠缺之处,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可发展的方向,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与改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愿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不断被调动,个性及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
三、注重过程评价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尽量多的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又如: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努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综合全面的评价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不断发展,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四、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通过欣赏同学们的画可以让我们看到不足,通过同学的互评可以看到大家的进步,从欣赏中找的启发是学习成长过程中最快乐的事。
五、发展性教学评价和激励性教学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
教学过程中评价的语言增加一点幽默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起到增加学习气氛,缓和教学节奏的效果。做到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长时间保持。当然一节课中不能都是幽默口语,不能把课堂变成“开心大辞典”失去了课堂因有的教学秩序。幽默语句的运用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随机性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积累,善于总结,才能找到运用自如的感觉。
通过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语言情感化的运用,我们发现评价起点低,目标小,评价勤,反馈快,尤其是评价性语言做到有感而发,充满激情。言简意赅,给人启迪。语言幽默,意味深长。学生的兴趣保持时间长,学是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比以前有所提高。评价性语言要做到有感而发,充满激情。言简意赅,给人启迪。语言幽默,意味深长。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比而言,在学生认知水平相当,家庭背景相同的条件下就,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有情感、有启发、有幽默。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们说的一句话:“美术课有意思,再来一节。”
六、避免平淡,追求个性
孩子需要新的事物、话语去激励他,让他们有新鲜感。而课堂中我们自己总会不厌其烦地说那么几句:你真棒!你的回答不错……在一次校级美术课堂上,我细心地聆听着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其中说“对”的有20个,“很好”有11个,“你的作品很棒”有10个。这些数据让我自己也很震惊,如果我是学生的话,对老师的评价会作何反应呢?
七、避免哗众取宠,追求实在
课堂中老师为了课本需要把自己装扮得像个舞台演员,让孩子的目光停留,再要求学生也是如此,结果孩子看老师表演,不注重课堂中的技法技巧,轮到孩子时不知从何下手,最后结果什么也表现不出来,让大家都像群众演员一样走过场,老师也不知从何说起,这都是安排不妥造成的,最后草草收场,毫无实在性。有些课堂又追求现代化媒体操作,把学生的作品制作用相机拍摄下来,让学生来评价,有些的确说得不错,而一部分是看着图片着迷,没有实际意义。
口头及神态的评价已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和表情,是学生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只有生动感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天窗,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启迪、引导他们掌握知识,开发智力,从而激发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品德。
参考文献
1、薛法根 主编《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10。
2、张宇《为师——童心更可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
3、王任《儿童绘画以“趣”为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7。
4、毕田增 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