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一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不应该局限目光,而是要站在批判性思维视角,合理设计教学思路、教学问题。本文将以展示、参阅以及评估一共三种教学问题的内涵为出发点,分析高中英语读后活动问题设计思路,旨在提高教学有效性,完成学生批判思维培养和启发,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英语;读后活动;设计
前言: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教育有必要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学生英语能力。教师需要将重心放在学生问题解决、问题分析能力培养,使学生形成信息处理、信息获取素质。教师要做好文本内容的深层加工、深层分析,助力学生能够在文本信息的梳理、思考中,形成理解、情感共鸣,让学生试着和作者对话。不论是读前、读中还是读后,教师都要精心设计问题,做好学生批判思维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知识理解水平。
一、问题类型
众所周知高中英语是我国教育阶段很重要的部分,英语阅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内容。教师教学中需要提出问题,随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就能够对问题建立全新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水平、消化能力和吸收效果。按照思维层次角度来看,问题设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展示问题、参阅问题以及评估问题。其中的展示问题说的就是提问文章结构、细节信息,为的是促进和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标记。参阅问题说的就是教师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文本特征以及文章意图设计问题,让学生拓展文本理解文本要求。评估问题要求学生在文本处理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从不同层面、角度思辨文本要求。展开综合评价与分析,教育意义更加现实、更加长远[1]。
二、教学分析
本文选择的是浙江省公开课所用《The paradox of choice-Why More Is Less》为例,分析在高中英语的读后活动中问题应当如何设计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完成学生批判思维引导。在案例中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形成活跃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读后问题的数量、情况、质量合理调整,保障教学有效性[2]。
(一)展示问题
教师在展示问题的设计中,只需要简单的引导,让学生说出文章结构即可。比如提问:《The paradox of choice-Why More Is Less》这篇课文分为几个层次,包含了哪些要素。
(二)参阅问题
教师在设计参阅问题的时候,可以参考《The paradox of choice-Why More Is Less》中的要求,提出如What’s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这样的问题。教师梳理完文本内容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行理解、综合分析,并自己调整标题。教师也可以设计其他类型的问题,注意力和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内容、结构,分析文章的内涵、语言的特点,分析作者观点和思路。
(三)评估问题
正如前文所介绍的一样,评估问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作用非常突出。
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合理选择,要确保问题具有引导性,比如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opinion?What are your reasons?或者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Good Enough Is the New Best Choice”Please use your own experience to explain it.教师用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评价与反思文本。在问题中,学生除了要理解和关注文本的内容,同时还要分析作者的论证方式和观点,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梳理语言结构,使用对比、举例的方式解读文章。教师当然也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分析文章[3]。在文章中完成思维活动、文章建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讨论的环节说一说作者在表达文章、文章感受时候的语言形式、语言结构。包括it is true that..but...让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语言结构、语言形式。这样对文本内容以及语言结构的铺垫,可以让学生从文章内容、文本语言两个角度切入评价、判断、分析文章,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批判意识。关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析与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就是Good Enough Is the New Best Choice。学生需要综合考虑,站在作者观点评价和分析文本内容,使学生形成批判思维。活跃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因为高中生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不同类型问题回答质量是不一样的。其中评估性问题的输出质量远不如参阅型问题。参阅型问题更关注和考察的是学生对语言、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情况。评估问题主要看中的是学生语言结构、文本内容和写作思虑理解状况。
三、高中英语的读后活动问题有效设计思路
(一)文本内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牢牢围绕正文、标题信息设计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建立深入对话。在《The paradox of choice-Why More Is Less》中,文章作者显然并没有充分叙述Good Enough Is the New Best Choice,所以教师可以用学生经验,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如何理解。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标题,简化文章理解难度。
(二)文本语言
众所周知语言作为思维外放表达形式。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作者思维观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表达立场、观点和要求。《The paradox of choice-Why More Is Less》的修辞、功能、结构都是很好的切入点,教师要让学生评价和分析,了解作者意图和目的,让学生和文本建立深入对话。
结语:高中英语教学中,读后活动是很重要的部分,是发展学生批判思维最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着眼文本材料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和文本深度对话,获得更好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红玉.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有效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张晶玮.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优化读后活动的行动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3]符致湖.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问题与对策[D].海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