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国际化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我国作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大国,新课标越发重视学生对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是我国人才培养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而初中阶段的英语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口语能力的训练以及英语思维的形成。本文将围绕如何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在进行探究。
关键词:重要性;具体策略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和认知能力,而是需要培养具有能够运用英语灵活交流的高素质人才。而口语能力是英语掌握水平最直观的体现,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口语的重要性
(一)对英语思维的培养
口语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感,有助于英语思维习惯的形成。而英语思维对于英语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1]。试想,我们在日常实用中文交流时,是直接脱口而出,而不是先考虑语法结构,然后对字词顺序进行编排最后脱口而出的。所以,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英语思维的形成对于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远胜于从语法的角度来学习英语口语。
(二)对英语口语语音的影响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交流,而不是为了考试。而日后交流所面对的群体往往是来自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或者是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人,那么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对于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日常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不断进行口语的培训和练习,可以随时确保学生发音的正确性,为日后口语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三)对口语兴趣的培养
英语同中文一样,也是来自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强化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样,英语如同中文一样,也具有许多俗语,在口语中加入地道的俗语的学习,也为日后我国综合素质人才在国际市场上提升一定的竞争力。
二、英语口语在初中阶段的实践途径
(一)创造语言环境
对于语言的学习,首先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创造。“哑巴英语”是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而口语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大家放开胆子,大胆张口去说英文。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张口说英语,敢于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每天早读或者课余时间,利用十到二十分钟让大家自由分组去用英语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感兴趣的话题;全班同学按照一定顺序在每天英语课的开始之时,每天选出一人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个小的英文演讲,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在大家面前张口说英语,提升公众演讲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口语能力得到提升[2]。
(二)善于利用教材
初中英语教师在设计口语训练的教学目标时,可以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并且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比如,仁爱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Making friends 这一课中,教师,用英语去其他班级或者年级交个可以结合“交朋友”的主题,鼓励学生们用英语在校园内结交一名新朋友,并且要在下一节课堂上用英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新朋友。这一拓展作业可以作为学校口语教学的入学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不但有利于全校同学语言环境的立体化构建,同时也有助于全校学生之间友谊的建立,激发全校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且,在通过英语 实际化的运用交到新朋友,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英语口语在日后与人交流的重要地位。
(三)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随着我国在教育中对多媒体设备的大力投入,将口语训练与多媒体设备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从更加地道的角度去学习和练习英语口语。比如,在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下册Unit 5 China and the world 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我国制作的英文解说的关于我国大好河山的对外纪录片。这类纪录片不但具有权威性,同时英文解说的发音也是十分地道的。学生观看纪录片时,不但会对我国广袤的地形地貌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深化爱国主义观念,同时也学习到了最为纯正的英语发音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样,随着我国对外来影片的不断引进,许多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英文影片也同样可以运用在对口语教学当中。比如在中国票房大卖的一些英语电影。从中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对话片段,帮助学生认识到英音和美音的区别,从而选择自己喜爱的发音方式进行练习。这种模式有效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中的从学生兴趣出发,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要求,并且做到了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与时俱进。
三、结束语
初中阶段的英语口语教育仅仅是我国对综合素质人才英语培养的一个开端。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尤以听说能力作为一个学生英语掌握水平的直观体现,加强初中阶段对英语口语的教育,有助于为我国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培养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覃洁杰. 试论如何实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J]. 中学教育, 2019, 000(001):178-179.
[2]陈春志. 如何实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J]. 校园英语, 20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