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酒在文人作品中最早见于何时何篇恐怕没有几人去考证,然而只要我们打开中学语文课本就不难发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到陶渊明的《饮酒》都可以闻到酒的气息,体察到文人的情怀。
关键词:文人;酒;文化
一 以酒赋文的佳句脍灸人口
老友相聚,往往饮酒抒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麻桑。”你看,轩窗一开,扑到眼前的是谷场与菜圃,这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阵阵,送来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趣简直令人陶醉!孟浩然的心情与周围的环境愝意地契合,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体,可谓自然天成,这不正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古人这行,与友饯别,也往往以酒相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在荒漠苦寒的边塞,朋友共事多年,同甘共苦,关系自然亲密,友情自然深厚,于是乎岑参设酒置宴,送别友人。热闹的乐声,正传达了这种友情,然而武判官戍边总算到了归期,而岑参“鞍马风尘,屡佐戎幕”,何时才是归期,边地何时才得安宁?好一个“愁云惨淡”,可见一时的欢快掩盖的是离别时无限惆怅而愁苦的感情。
北宋文人欧阳修何尝不是如此,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婉转,作词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文章写出了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他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寄托理想,表现复杂思想感情,也往往寄情于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此时的欧阳修政治上失意,贬为滁州太守,然而滁人出游,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宴席间下棋行酒令,在这里没有贫贱之分,没有等级差别,太守颓然就醉恰在此时,这不正好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但积极进取,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的美好愿望吗?这不正是他“与民同乐”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吗?共产党人更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亲,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思念亲人,情深意长,也常常窝情与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佳节,花好月圆。然而今夜兄弟漂泊异乡,自己形单影只,苏东坡当然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寂寞难耐,不再把酒问月,自然要“不使金樽空对月”,因而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美丽的境界。东坡虽有伤感,但毫不颓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深知来世不易,避世更难,显然他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既抒发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仕途失意,自然也要借酒消愁,以酒泄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里辛弃疾展现出醉态与梦境,理想与现实多层的境界。梦里追忆往事,豪情满怀;梦醒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作者强烈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因而借酒浇胸中块垒,当然是“举杯浇愁愁更愁”,令我们今天读来不能不生爱国之心,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扼腕长叹。
青春年少,乐而无忧,自然也少不了饮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你看,游览溪亭,饮酒赏景,令人流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那么欢畅,竟至于“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机。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之中渗透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而且还表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
这不正是作者早年生活安定富足,家庭幸福美满的真实写照吗?
至于春风得意,乐而忘忧,更要饮酒庆祝。“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把迁人骚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览物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思进取,随波逐流,在他们看来,人生苦短,人生如梦,今日不醉,更待何时?这与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虽遭挫折但不改心志形成了鲜明对照,作者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来给人警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孟德的诗如,何等雄壮霸气?生于乱世的他励精图治,奋发图志,终成就一番伟业。此诗意境开阔,气势雄伟,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二 与酒有关的典故意趣盎然
晋代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宁愿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于是写了一组《饮酒》诗表现这种隐居生活。这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领会《桃花源记》一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此美好的田园风光,不正是作者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幸福祥和,不正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和追求吗?作者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但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仙家一出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
唐朝李白自称是“斗酒诗百篇”的酒中仙,朋友相聚,“会须一饮三百杯”,后人称他为“谪仙人”。因为他饮酒的背后流露的是失意的愁苦,请听“乎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了解这些典故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奔放与豪情。使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天真浪漫的想象中表达其悠远深邃的感情。
宋代欧阳修政治上虽遭贬抑,但能寓情山水,于是他自号“醉翁”,寄寓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理想,他正值壮年时 却遭贬谪,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惩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做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境愉快闲适,把内心的抑郁掩藏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这些俯拾皆是的佳句,读来回肠荡气;这些耐人寻味的典故,听来如沐春风。我们如果能从这些诗句中触摸到时代的脉搏,领悟到古代文人的复杂感情,那么,也算是教学的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孙萍.两宋酒文化与文人命运的交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6):45-46+48.
[2]蒋瑜.从山涧溪边到文人案头:唐宋文人的菖蒲情结[J].淄博师专论丛,2018(04):49-53.
[3]韩静文.中国古代文人的“病酒”情怀[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9):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