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三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培育。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阵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领路人,过分强调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单方面作用都是在人为割裂两者交融的关系,有失偏颇。只有促进家校合作,整合家校资源,加强家校互补,促使家校高度融合、无缝衔接,才能使孩子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和学业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关注。笔者尝试以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家校共育实践经验,提出了推行中小学“家校共育”的一些构想,希望能为家校共育项目的落地提供帮助。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校合作、推行策略
引言: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社会上流传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声音;同时,由于家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这无疑会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滋生各种教育问题。为此,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加强家校合作的呼声愈发高涨。近年来,家校共育思想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始积极探索和践行家校共育新道路,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指导性思想,部分家校共育实践由于不接地气而流于形式。所以,笔者尝试以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一线教育实际,提出增强中小学“家校共育思想”实操性的一些构思。
(一)创办网络家长学校,灵活学习时间和空间,推广家校共育理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随时随地在网络中获取所需知识。所以,学校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网络学校或学习APP、整合网络共享资源,形成校本家校共育课程。教师定时发布学习课程,家长根据自身需要选时、选课学习。此举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时间紧、到校难的问题,也可以在保障学习活动有序推进的情况下,减轻学校由于频繁组织家长培训会、宣讲会所给家长和教师带来的负担。
(二)动员教师和家长,切实叩开家校共育的“三扇门”。《人民教育》2019 年第 22 期《叩开家校协同育人“三扇门”》一文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明确指引。学校要“敞开大门”。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参与者,家长有权利走进校门、近距离、零距离地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学校也有义务邀请家长进入校门,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情况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主动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鼓励教师“走进家门”。
教师应该经常走进学生家门,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在家表现,倾听家长育人困惑和办学建议,及时给予家长育儿指导帮助,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育教学方式,让家校共育更接地气。最后,要引导家长“学入门”。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明确自身职责,提升自身教育素养和能力,优化育人方法。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鼓励家长走进教室、走进操场、走进饭堂、走进宿舍,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并尽己所能配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促使家校形成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三)开通多元化沟通渠道,增强家校互动。传统的家校互动通常是通过邀约家长或教师家访的形式开展,双方面对面交流也只是停留在“言传”的层面,如果在语言表达上稍不注意,往往容易产生误解。除此之外,传统的家校互动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家长通常是因孩子犯错被教师邀约后或学校举办重大活动时才抽空到校交流,如此很难实现家校共育体系化、常态化的要求。然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家校互动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直观性。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钉钉等聊天软件,建立家校交流群。在交流群,教师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分享校园美景、班级趣事、学生个人风采等校园生活日常,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班级、孩子的发展动态,让家长逐渐产生“身在家中心在校”的家校情怀。
(四)组建学生自育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自育自理能力,最大程度解放教师的创造力。学生是家校共育的对象,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意志。因此,在实行家校共育时,教师和家长不能简单地以命令、强求的方式要求学生改变自我,听从指令,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学生当作家校共育的合作伙伴,激发他们渴望成长的内驱力,并通过搭建学生自育平台,如成立学生自育委员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兵教兵、兵管兵,力求实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减少了说教,学生增加了体验和感受,教师和家长由管理者、督促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管者”、“他律者”逐步转变为“管理者”和“自律者”,教师在繁杂琐碎的班级日常管理事务中“跳出来”、“闲下来”,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更具创造力的教育教学研究、班级管理建设和家校共育模式探索上,而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去”、“忙起来”,减少“闲思”和“闲事”,充分发挥才学,踏踏实实的发展自身的德、智、体、美、劳,才能让他们懂得悦纳自我、惜时进取、理解他人,家、校、生三方关系也会变得更融洽,家校共育的开展也能变得更顺利、更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小融.防止家校共育中的四个认识偏差[J].中国德育,2020(02):44-48.
[2]吴红霞.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才智,202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