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课题研究是构建主义的践行者,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从自身学习、生活、自然、社会中去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模拟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与过程,以此来进行学习、体验,发展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形式。
新媒体技术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为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
新媒体技术和学生小课题研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一、应用新媒体技术留住情景,让提不出问题不再是问题
发现问题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前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新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用智能手机、平板等现代新媒体技术记录生活,为选题收集素材。
正确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记录生活,为选题收集素材。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学生用智能手机、平板等记录点滴小事,都是宝贵的研究资源。
(二)有效利用聊天软件的信息传递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利用QQ和微信这些常见的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学生和家长在群里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筛选有用信息。
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学生小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助于学生生成意义、构建理解,有效解决提不出问题的问题。小问题,就能做出大文章。
二、应用新媒体技术助力研究,让实践活动自主开展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而且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信息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小课题研究搭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活动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意义构建,让实践活动自主开展。
(一)使用搜索引擎,获取有用信息
在研究时,为了弄清一些概念或者方法,学生需要上网查阅资料。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有助于自主获取有用信息。
(二)创建QQ群,收集交流信息
创建 QQ群,专供收集小课题研究资料和讨论交流。研究成员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实现自主研究。
(三)U盘或网盘,整理保存信息
QQ为同学们提供了信息的传递,可资料是零散的。负责资料的学生每天把资料下载,分类整理,保存在盘,以备自主使用。
(四)学习网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在“如何清除‘牛皮癣’”的研究中,学生从注册淘宝账号到选择商品,从对比性价比到付款,从跟踪物流到收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了问题。
(五)视频电话采访,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难题
微信视频具备面对面的特点,在视频里完成采访,和实地采访异曲同工。学生采用了微信视频通话完成采访,在熊伯伯指点下,学生做了稀释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解决了水杨酸甲酯让手的刺痛感的难题。
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更加自主。充分发挥其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更好发挥主体性,促进他们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真正实现意义的主动构建。
三、应用新媒体技术辅助表达,让成果交流丰富而扎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意义构建是最终目标,而学生研究成果是意义构建的结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可以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时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也能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实现新的意义构建。在这个阶段,适时指导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辅助表达,可以让成果交流更加丰富而扎实。
(一)Word辅助撰写,让研究报告更有说服力
研究报告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学生使用Word编辑文档,插入各种类型的图表说明和思维导图,让研究报告所呈现的结果更令大家信服。
(二)PPT课件辅助答辩,让主辩人思路更清晰
答辩前,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精心制作PPT。答辩时,PPT的介入,让答辩不再只是嘴巴说话的单一形式。
(三)移动电子白板辅助展示,让现场更灵动
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手段,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信息化进程。 在小课题成果现场展示中,运用移动电子白板来助阵。参观者可以自行点击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还能随时批准留下自己的看法。电子白板的介入,让成果展示现场不再流于形式,变得扎实、灵动起来。
(四)学校网站、公众号、LED大屏幕辅助推广,让成果更具影响力
学校网站、公众号和LED是学校的宣传门户。学生借助学校网站、公众号和校门处的LED大屏幕,把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不仅家长知道了,过路的居民知道了,素不相识的网民也知道了。
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让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丰富而扎实。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真正实现意义构建的最终目标。
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已经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灵活主动地应用新媒体技术这一社会文化背景已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因此,在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主研究的需求,适时指导学生应用现代化新媒体技术,有助于生成意义、构建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实现素质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