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问题;症状 症结 ;应对策略
常听老师们感叹:在二、三年级上公开课,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在六年级上公开课,学生发言寥寥无几,课堂气氛沉闷。其实仔细想想,这里面是涉及到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六年级学生会有哪些心理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预防?这是我们教育者当前值得研究而且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六年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症状及症结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是十三、四岁左右。这个年龄是少年与青年的界线年龄,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心理问题往往较多。笔者根据连续年对六年级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心抑郁,排斥他人。这些学生一般与他人(同学、老师、家长、亲戚、邻居)关系疏远,常以自我为中心,心灵之门紧紧锁闭。他们常常有泪悄悄流,有苦心中放。虽心中烦闷无比,却无倾诉对象,总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之感。
那么,为什么学生会有这种心理现象呢?据调查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前途期望值过大,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临近毕业阶段,父母的“关爱”更是频繁,他们苦口婆心,早叮咛晚嘱咐,恨不得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名列前茅。可实际上孩子又总不能如其所愿。他们在学校里常被老师和其他学生忽视,在学习上又屡遭失败。这样的家校反差现象使得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倍增。压力大了,内心就抑郁了。
其次,家庭生活条件好,学生吃的讲究,导致过早进入了青春期。而过早进入青春期使得这些涉事未深的孩子过早出现焦虑不安,他们竭力掩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如男孩不敢高声说话、唱歌,女孩不敢上体育课跑步、跳高。时间一长,他们的抑郁心理就加重了。
2、我行我素,叛逆心理。这类学生有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所谓的“双差生”,有沉迷游戏的孩子,也有优秀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之爱失调。他们要么遭抛弃、受冷落,无人关爱;要么受隔代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百般呵护。家庭的变异,导致他们形成了怪僻性格。“双差生”则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又恶劣的学生。这些学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都经常受到批评、指责、数落;沉迷网络和游戏的孩子,情绪起伏波动大。
以上两种类型的学生往往情绪偏激,素有“无理搅三分,有理不让人”之称。这种怪癖心理如不加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演越厉害。如上届有个毕业生小A,父母早在他幼年时离异,他随父亲生活。其父脾气暴烈,常动辄训斥、追打。他的外婆、阿姨念其可怜,常常背地里给他送钱、送吃的,但却缺少与其父必要的沟通。天长日久,外婆、阿姨的钱物和父亲的打骂反而使他养成了欺瞒、抗拒的心理和游手好闲的恶习。而“双差生”由于屡遭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便陷入了“犯错—受批—犯错”的旋涡里不能自拔。有时,他们甚至觉得惹家长、老师动怒是他们的必修课。因为只有这门必修课,他们才能成为大家的焦点人物,才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特别“关照”。
3、缺少自我,人云亦云。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或意志薄弱、腼腆怕羞的人。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家里,他们凡事有父母做主;在学校,他们默默无闻,既不和同学闹矛盾也不惹老师生气。一旦作业碰到困难就抓耳搔脑、东张西望,寄希望于别人。
这些学生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以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缺少锻炼,做事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没有自信。如本届有一学生小施,记忆力强,歌也唱的不错,可就因为平时学生成绩不好而自卑,从不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我。
4、追赶潮流,崇尚名牌。这种现象在男同学中表现较为严重。目前,社会上休闲、运动类的品牌服饰名目繁多,如李宁、乔治、耐克、爱乐、唐狮、美特斯.邦威等。这些处于少年向青年期过渡的男生们,一提起这些名牌服饰可谓如数家珍,直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汗颜。根据三年来对100名六年级学生崇尚名牌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见下表),六年级学生对名牌
六年级学生崇尚名牌情况调查

的追求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新年过后他们的这种心理就显得犹为突出。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名牌服饰有“三多”,广告多、专卖店多、穿的人多;二是见班里同学有了名牌服装,自己没有有失体面和落伍;三是父母的奖励。有的父母甚至明确规定,考试成绩达到几分就买一套体面的名牌服装作为奖励。
二、六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初探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不够的,必须把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的确,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业、品德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家庭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防止孩子的心理扭曲、病变。
㈠家庭方面
⒈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情感的避风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六年级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情和处事方法,都已经比较敏感。因此,家长之间首先要相互尊重,不无故争吵发脾气。其次,在对待孩子学习、交友问题上,不能采取强权制,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谈心说理。
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师。六年级学生已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对父母的言行能做出一定的评价,但却还模棱两可。因此,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真正做到“言而行,行必果”,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另外,家长对孩子合理消费观和融洽人际关系的培养,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㈡学校方面
⒈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六年级学生既有低年级学生那样的童真,又有青春少年般好奇、多梦的心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总想“拨开云雾见天日”,把事情探个究竟,可又羞于透露自己的心事。教师若能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并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则既能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压抑,又能疏导学生堵塞、病变的心理。
⒉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据心理学家分析,学生在十三四岁时的记忆力较其他年龄阶段要强。因此教育者可利用这一优势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看课外书,多背古诗词。学生的知识面广了,眼界和胸怀开阔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就不治而愈了。
⒊给一个舞台,展示潜能。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胆力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此时,教育者若能适时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组织多种活动,如值日班长轮流、主题班会、课外实践活动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表现,找回自信。
⒋鼓励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磨练意志。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除了一些外界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意志薄弱,内心承受力小。据调查发现,平时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不但身体健康,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往往超出一般的人。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魏书生,每带一届学生都不忘引导他们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并且还每天和学生坚持做俯卧撑、仰卧起坐100个。同时,他还以一念压万念的方法引导学生练气功,使他们在精神上达到恬淡虚无、空灵净透、无欲无念的境界。
“开展老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这是北京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教学理念。去年,窦老师在绍的一堂观摩课——《朋友》及语文教学新理念讲座,让我们这些江南水乡的绍兴人士至今回味无穷。回味之余、,我们感悟到:窦老师的成功除了她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之外,还在于她对孩子的心理研究。的确,作为一位教育者,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应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资料
1、吴增强主编.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张承芬,孙维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