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抱自然——关于园林式学校建设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唐健
[导读] 针对园林式学校的建设来讲,若能够达到绿化、美化的相关要求
        摘要:针对园林式学校的建设来讲,若能够达到绿化、美化的相关要求,落实好园林化标准,既可以在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来给学校师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也能够给其学习、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带来积极影响,为师生构建出更理想的自然环境。就目前来看,园林式学校在具体建设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部分,需要给予更深入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园林式学校;建设探究;环境育人

        园林式校园,简单来讲,就是将学校建设得向园林一样美丽。但就实际来讲,学校在创建园林式校园过程中,除了各种景观的打造,以及树木花草的栽植等工序,更应重视的是环境是否具有育人功能,能否将学校历史、文化传承充分反映出来。所以,要想建设出品味高,拥有丰富文化内涵,规划更加科学的园林式学校,就必须要坚持校园文化、办学色、以及绿化景观之间的有机整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环境育人的功能。
        一、建设主题场馆,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环境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所有时空都释放出教育价值,激发所有的师生不断创新教与学方式,放大环境及活动育人的价值,弥漫园林式校园的文化气息。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在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把“园林式校园”作为最理想的切入点,建设主题场馆,利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营造一种沉浸式的空间,让学生所处的空间,充满“绿色”的气息,为丰富学校课程与活动样态提供资源,努力让校园环境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首先,设计建设了“地球村”。“地球村”体现出科技、政治、地理、经济与人文等诸多方面的有机整合,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地球村”感受到世界的奇妙,以及科学的魅力,传统文化等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打牢文化基础,也能够给其终身学习兴趣、能力的激发、拓展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多元化兴趣、特长培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懂得尊重自然、生命与历史,努力成长为一名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1]。
        其次,开设了“快乐厨房”。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的具体需求,建设出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以动手操作、增强实践体验的“快乐厨房”,以此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快乐厨房”中配备好锅、碗、瓢、盆,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进行冰箱、微波炉、电烤箱等设备的添置,尤其是空间较大的操作台,可以使得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亲自动手体验的机会。另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在这里烹炒炸煎,这样既可以传承当地的美食文化,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协作能力的培养、拓展。
        再者,建设了“梦想教室”。这一主题场馆的建设,实现平板电脑、多媒体设备,以及图书的有机整合,以此来构建出能够为互动式课程高效、有序开展提供一定便捷的多功能教室。同时,要配备好彩色墙面、图书、木质书架,以及无线路由器等一系列教学用具。而通过构建这一充满重现代感、活跃气氛的主题场馆,既有助于学生认知视野的进一步拓展,也有助于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激发,使其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最后,创设了“春晓梨园”。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一块可以为学生亲近大自然,深入了解四季作物、树木与花卉的农耕基地,园内配备各具特色的农具和劳动工具,以此来开展劳动教育,为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动手精心播种、细心养护,在劳动教育中对绿色生命做出更深入的感受,对自然的丰富多彩有新的领略。而通过对自然的深入认知,学生的社会性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勤劳节俭、责任担当等美好品格的形成发展也能够受到积极影响。
        二、强化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发挥
        首先,可以定期组织志愿者行动,促使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环境管护当中。

学习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到护绿的志愿者行动当中,实行学校园林绿化认养的机制,这一措施与各班卫生包干区工作不同,关键在于对认养区的花草树木实施有力保护,并准确认识,为其挂上自己的“身份证”,且还要在积极主动地将其介绍给其他师生。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将认养区内的杂草清除干净,为花草树木的茁长成长提供有力支持。为此,学校可以成立多支志愿者队伍,制作统一的宣传牌,将自己的队名、认养范围准确标注上。学校每学期都评选出优秀的护绿志愿者队伍,提供精神、物质层面的奖励。如,队伍宣传牌上贴上一颗醒目的五角星,奖励更先进的除草工具等。以此来全面调动、保持各志愿者队伍的养护积极性[2]。
        其次,绿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且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为了给学校园林植物的茁壮生长,除了学校志愿者队伍的努力维护之外,学校每年也要结合具体情况,投入相应资金用于品种的更新,以及管理养护。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愿意管理员的聘请,对校园绿化植物定期实施修剪、施肥。杀虫等一系列专业的绿化养护工作,以此来建设出更理想的园林式学校。
        第三,编印学校文化手册,对学校做出深入了解。育人是学校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若师生对学校环境建设,以及蕴含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建设的目的也就没有实现。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编印了学校文化手册《一所如春学校的想象力》,不仅能够进行学校特色发展中想换人与事的充分展示,也能够将学校优秀教师、学生的介绍融入其中。这样,不论是外来领导,还是新入学的学生,一看到这本文化手册,就能够实现对学校的初步了解。同时,还可以将学校文化手册用作学校校本教材,帮助学校师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学校环境 、文化,以及课程的具体建设情况[3]。
        三、积极组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
        首先,为了更好的弘扬学校文化,可以定期开展文化讲坛,邀请学校优秀教师、管理人员来提出自己对学校建设发展提出的意见。同时,学校可以每年向教职工开展征文活动,优秀者可以在学校文化讲坛进行交流,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可以分享自己教学工作、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难忘经历。另外,还可以向学生展开《美丽的校园》的征文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学校花草树木做出认真观察,使其能够从一堂课、一件事,或者是某些活动的开展来充分感受自身成长。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了解学校,用文字去描述、赞美学校[4]。
        其次,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精心设计来优化环保意识渗透,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通过“走进春天”这一主题课程,可以将生命教育、各科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生命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可以更深入的体会生命的真谛。再如,学校组织《校园里的春天》等主题的班会,带领学生们去参观校园的各个角落,一起寻找校园中的绿色生命,从不同层面来挖掘春天绿色植物的变化,这样既可以感受到校园环境的魅力,也能够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另外,还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开展“绿色种植”的活动,师生共同设计方案,完成相关调查访问,对植物的生长做出细致观察,这样学生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珍惜绿色、敬畏生命的理念。学校可以基于环保节日来进行各项活动组织,在植树节、地球日,以及世界环境日等一些纪念日,通过专题片的播放,以及专题讲座的组织来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使得学生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积极主动地去爱护校园环境。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新龙生态林、都市e农庄等实践基地,通过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来进一步拓展学生认知视野,正确认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学校环境具有的育人功效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学校课程构建的有机整合与创新探索,不论是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对其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履行学校的职责、使命,各学校应基于自身具体情况,整合现有资源、条件,从不同层面来完善园林式校园建设工作,同时坚持人建环境,环境育人的建设发展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庆怀.人建环境 环境育人——园林式校园建设摭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6(30):77-78.
[2]董晓彤,黄本敏.浅谈学校园林化建设的重要性[J].山西林业,2001(05):22.
[3]王立夫,柯尊勇.树立环境育人观念 建设园林式的学校[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4(06):73-74.
[4].把学校建设成美丽的园林[J].江苏教育,2002(14):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