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提倡教师需要将选择权放到学生的手中,在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人说过,如果我们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教育学生,那么学校就会变成工厂,学生出来之后全部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样出了学校的学生都是一个样子,学生就会丢失自己的想法,只会按照我们教的方法在社会上生存。因此,在我们的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才可以达到既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实践
1、引言:
国家实行新的课程改革,标志着教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的重点是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文字的美,发现汉字的博大精深,锻炼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小学阶段重视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长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使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从而爱上学习,想要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就是先要学好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语文素养的核心非常丰富,其中都包括了: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阅读过程中积累的词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以及思想观念等,显而易见,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的素养,还包括了其他素养。
2、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素质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也”,那么就需要教师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当中,就需要教师先完全的理解这一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在完成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反思,反思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老师还应学会反思,反思就是教师需要总结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提升教学的质量,这些都是为改进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一个过程。
3、完善学生自主发展模式
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的位置都分别应该在哪里,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放对位置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和谐相处,这对教师要以一个主导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班级中,而不是一个独裁者的身份来强制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因为“小学生核心素养”体的主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管理班级的过程当中,应该慢慢淡化自己的影响,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应该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来纠错。例如在选举班长以及各个学科的课代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习进行民主投票或者学生选举,但是需要学生来监督班长以及各个课代表是否有影响班风的行为,教师在制定班集体目标的同时应该考虑班级学生的一个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班级目标之下制定属于自己的目标,制定好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教师并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分类指导,例如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
4、优秀的班级文化,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想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把培养班级文化以及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班主任可以加强与家长和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全方面的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以及在班级的表现,发现学生有好习惯的时候,可以采取班会和集体活动的方式,宣传学生好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渐融合到班级的文化当中,可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时效性。
5、发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遇到事情之后应怎么处理以及敢于探索的精神,那么就需要教师在班级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体现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的学习成绩上,做人做事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才能客观的反应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班主任需要及时的和代课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状态以及平时的表现。例如,在每学期的开始,班主任可以综合的对上一学期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奖励。
结束语: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是教育的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要从旧的教育理念当中走出来,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理念,只有我们为小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且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用来带动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管理的进步,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2】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17—19.
【3】(美)托德.威特克尔.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十七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