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未来社会对美的感知和创造也势必成为主要的社会竞争力。从小开始进行美育的问题将不容忽视。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最重要的学科教育,加以恰当的美育渗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美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小学语文 课程教学 美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学科之间不是分裂的,而是相互贯通的。并不是美术课才有美育,语文课依然可以渗透美育。然而现实中,语文老师大多只关注到课堂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很少关注到教学中的美育。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在行为上也就有所欠缺。
要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首先要知道美育是什么。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美育呢?对此笔者做了一些积极地探索,在教学中可以渗透汉字美、朗读美、文学美、书法美、意蕴美等等。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汉字美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在《中国字》这首歌唱的那样,中国汉字美在“优美的笔画”“有音有形有意”“像一幅画”。总之,概括来说汉字有音韵之美、形体之美、意蕴之美。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行书、楷书,从造字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到字义从本义到引申义的变化,在阅读教学中可加以对学生汉字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感知中国汉字音韵美、形体美、意蕴美的变化。在阅读教学中随文识字,利用字理识字,可讲解汉字字形结构及背后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体会汉字意蕴美。例如在在学习《伯牙鼓琴》时,由题目入手讲解“琴”字,观察象形甲骨文“琴”的形体,至今“琴”字的不断演变中体会汉字背后的文化。
2、课文诵读中渗透朗读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积累语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同时在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也发挥着很大作用。但是,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存在着“量少”“面窄”“情浅”的现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创造条件,多设计一些朗读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郎朗。鼓励学生在朗读中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感悟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同时体会课文蕴含的真情,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习惯,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在前段时间《朗读者》节目大火,我们总是会陶醉于优美的朗读中,在声音中感动,在朗读中体会语文之美。小学课文篇幅不长,语言较为直白,但表达生动,尤其适合配乐朗读且适合多种问题。例如在讲《下雪的早晨》,在体会后引导学生朗读时配上轻音乐《初雪》“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富有韵味的语言配上美妙的因为,语文之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以篇代文,初品文学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有不少描写性和抒情性的课文,像诗歌、童话、散文、小说等体裁的文章,文学色彩较浓,它们重在以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场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我们把这类课文称作文学性课文。在文学性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句还应着重从篇章结构的条理性、人物的形象性、文章的情感性和艺术的审美性等角度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人文情愫受到感染审美意识受到熏陶。小学课文很多是选自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五年级上册的《慈母亲身》选自于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课文《迟到》选自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季之美》选自清少纳言的随笔集《枕草子》等等。在品析课文的同时,可以带领学生领略一下文学之海的风光旖旎,这些优秀的小说、散文等散发出来的芬芳会令他们幼小的心灵神往,在他们的心田种下文学之美的幼苗。
4、言传身教,共赏书法之美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书写艺术,同时它也是一门以汉字为依托的很独特的视觉艺术。书法讲究书写的方法,要求将汉字写的规范、整洁、优美,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汉字是书写的载体,能够帮助学生在认识汉字的同时感受中华历史文化,汉字的竖横笔划都有其不同的内涵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书法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新课标越来越重视学生书法能力的提升,提出了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地革新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是局限在固有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中,不断提升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爱上语文课堂,爱上书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汉字书写的需求减少,人们越来越少写字。很多孩子字迹潦草。学语文要让孩子“写好字,会说话,会写话”。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写好汉字,在品味书法之美中规范自己的书写。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教师要写好自己的板书、批阅,让学生无时不刻在书法之美中浸润。小学生大多比较活泼,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急不躁,一笔一画”。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外资源,例如在西安可带领学生到西安碑林博物馆,感受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传承。
5、入情入境,体会意蕴美
课堂中将审美渗入,让课堂如对艺术品的欣赏一样,去探究课堂文本的意志、情趣、内在气质,并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去理解、评判和创造。可以从品词析句中寻求语文的意蕴美。例如在学习《四季之美》时,“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可以引导学生从“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高空”“比翼而飞”入手,体会作者在大的背景下,描绘的动态之美,并感悟到作者内心的柔软和温暖。其次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体会文章意蕴美。例如在学习《三月桃花水》时,“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它看见燕子飞上天空,翅膀是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思考:它还看到什么?有模仿课文中语言说一说。通过想象的方式,进一步走进文本,感受课文的意蕴美。美的环境激发美的心理感受。教师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画面、音乐、范读,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之中,特别是画面与语句的有效融合,产生入诗入画的意境,使学生较好地体会到文章的美好意韵。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中,要始终贯彻美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即使是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此外,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不仅是要紧贴社会潮流,同时要能为未来社会需求做好准备。如果社会进入AI时代,人们对审美和创新将有更大需求的同时也将有更多要求。笔者认为中国的小学语文美育的渗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会在这条路上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多研究和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