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落实,与时俱进的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培养全面素质人才成为了人才培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今天,将信息技术高效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中实现高素质、高专业人才的根基培育。
关键词:学生实践;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前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教学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因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抽象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影像呈现高效结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思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
一、影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的因素
(一)学生对于知识理解不到位
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容易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但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段特征,小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在涣散思维中丧失探究兴趣,长此以往,小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培育与持续延伸,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就变得索然无味,最终,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学习会出现其他学科学习时的常态课堂陋习:注意力不集中、走神、打瞌睡等,然后随着课程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学生对于深层理论知识的理解就会出现理解偏差,信息技术课在小学生的内化范畴中越来越趋向于喜欢计算机、喜欢网络,而非喜欢信息技术本身,再加上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接受方式等的不同,小学生极其容易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滋生不正确的信息技术意识,逐渐出现信息技术教学不同步的显性现象,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转化能力得不到拓展,难以在网络时代锻炼自身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沉闷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小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与沉迷不可忽视,如果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对于电子设备的痴迷程度已经严重影响小学生的三观塑造,尤其是小学生在此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如果在网络平台接收到不良的观念引导,很容易使小学生的成长引导走入误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网络意识培养,但是,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普遍单一,对于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引导作用不大,不但难以使小学生在课内时间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还会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疲倦感,甚至部分教师对于网络技术的接触与了解也较为浅薄,自身的教学水平不够,综合教学素养较低,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学切入点难以贴近学生视角,造成教与学的信息交流不对等,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低下。
(三)课程教育目标不明确
基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更为注重学生的主要科目成绩体现,尤其是学生家长,对于电子设备在学生学习期间的使用存在一刀切现象,认为学生过多接触网络、电视、电脑等,会很大程度的干扰学生的学习情况,反而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则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作为到主要考试科目,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于简易,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脱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习内驱力,最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既不能使学生在有深度、有内容的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到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习思维,也不能在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在日常中使用网络平台、电子设备等依然是简单的将其等同于设备载体,无法深入探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全面性,并以此扭转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错误网络意识,规避、筛选有害网络信息,为学生的长远成长构建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责任、使用规范。
二、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良性学习情境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迅速,自主意识强烈,但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三观、是非观,对于所学、所知较为容易在环境氛围的暗示下产生同化效果,任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群体特征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收集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特征后将这些特征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灵活教学,让学生可以在更生动、趣味的教学引导中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点,对抽象的知识加以灵活理解,然后在教师的过渡引导中精准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比如:在“小熊历险记——初识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在引入漫画之后,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提问学生日常使用电子设备都会做些什么?然后在学生的发言中平滑导入疑问情境,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电脑的发明者是谁吗?”、“喜欢玩游戏知道游戏是怎么制作的吗?”、“知道为什么有无线局域网吗?”等,让学生在下意识的思考中拓展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在情境氛围中为学生讲述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网络资源等,使学生在使用各类电子设备的同时对于与他们相关的信息技术产生深厚兴趣与深刻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
小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发,就会在高昂的情绪情感中主动探究、思考,下意识的挖掘自身潜力,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功能,设计趣味视觉课堂可以在抓住小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让知识的教学于无形,同时,刺激小学生的动手意识,切实的调动小学生的实践、探究兴趣,让小学生在自发的实践过程中内化信息技术的影像功能、展示功能、设计功能等,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练习中,基于亲身体验直观的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并在信息技术的知识导入过程中不断的被引导着进行相关技能的实践与思考。比如:在“软件使用”一课,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每组3-4人,让学生在与同龄人的协作、沟通、谈论中碰撞思维火花,然后在教师的专业指导带领下,深化软件的使用责任、使用技巧等,以此激活小学生的感官思维,通过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增强信息技术是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循序渐进的让小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探究信息技术。
(三)明确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安排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考虑到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好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小学生情感需求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视角考虑课程的内容设计,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侧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深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比如:顺应教育改革新要求,在其余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都开始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知识的多样呈现讲解,通过视频、图片、音频、PPT等设计趣味课堂,让小学生在更好更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科联动,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一节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小课堂,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内化能力,最终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可以做到多元融合,认知迁移。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落实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在改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找到适合自身教学风格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融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学做合一能力、实践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花.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20(06):64-65.
[2]郝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170.
[3]刘振东.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赤子(中旬),2014(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