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渐渐发现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能在老师讲课之前就进入情境并非易事,而且这些学生都是长在农村,见识不广,但孩子们都还很聪明,这么多年我摸索了一些方法,我觉得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准备,人为创设情境
语文课前,教师可用录音、图片或者小故事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感而产生共鸣,激励他们马上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云南的歌会》那篇课文,我就在课前准备了一些云南少数民族举行歌会的片段,场面热烈非凡,气势宏大,当各个民族的歌声响起,学生既好奇又兴奋,学习热情高涨,而且马上让学生进入了歌会的那种情境,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提高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去。??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情感
大家都喜欢看一些悬疑类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和故事,原因就是里面的悬念让人欲罢不能,总是想快点知道答案, 才会耐着性子去看,边看边猜想,心里充满了期待,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给学生一些提示,比如先说一段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情节或者背景啊,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设置一个一个的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变色龙》、《范进中举》等这些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课文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马上进入思考的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写的是于勒,那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否就是于勒呢,阅读一下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这样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就会想这这个问题,来确定本文所想表现的主要人物了。
四、解疑答惑,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又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或者新奇的问题,一旦提出疑问,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含混不清、或有不耐烦的情绪就会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这样的做法有百利而无害,学生学习得好就必须对学习感兴趣或者有积极性,我们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品尝到到成功的甘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为之解决,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直到学生满意为止,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如此快乐的事。
五、进行类比,做到举一反三
我们学习的某些课文可能会有一些相似相像的东西,比如内容啊,写法啊,或者写作风格啊,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有效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或者与好友去春游时的情境和看到的听到的有趣的事情。这样,学生自然可以触类旁通,碰到这类课文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深刻地体会和把握课文的情感了。
六、突出重点,轻松领悟情感
教学中,每节课都有讲课的侧重点,有的时候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提示或者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非常轻松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了。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就“乐”字,剖析作者情感世界,一个“乐”字就包含了作者对童年在百草园的那种快乐愉悦又非常留恋难以忘怀的思想感情,一下子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体会作者的心情,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留白手法,让学生意犹未尽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任相像插上翅膀,驰骋在广阔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让欣赏着展开联想与想象继续用心来品味它。语文教学也可采用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所表述的情感。如教学《童趣》、《最后一课》时,教师讲出课文内容即可,不必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认真的重读课文,结合所讲的内容和课后练习、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自己来归纳主题思想。让学生如欣赏一幅好画一样,意犹未尽。
总之,在教学中对农村初中学生应加强其学习目的、动机的教育,和他们一起定下容易达到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战胜自身弱点,健康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