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是关键。不管课程设计多么精细和方便易行,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多么健全和完善,它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实践证明,如果以固定不变的方式运用某个模式的话,不但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还会导致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作为语文教师,要重点从以下方面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主体知识
语文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结构、发展脉络、学科信念和学科特色,这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保证。
二、善于阅读,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综合性的语文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广泛阅读,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广泛涉猎,广泛阅读,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一个优秀的教师正是凭借自己的丰富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一个知识贫乏肤浅的教师,不仅无法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更难以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善于学习,把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思考融入自己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提炼教师素养
语文教师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否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里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文教师组织单元教学的能力,二是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
1.组织单元教学的能力
单元教学,是以教材中的每个单元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通过一篇或两篇重点课文的教读,带动单元中其他课文的自读,并把教读、自读、练习、写作等环节有机结合,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读写能力的新的教学思想。
单元教学贯彻教学目标分阶段实现的原则,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单元提示的目标,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既见到树木,又见到森林,这样较之于单篇教学,更能体现教学整体性、知识系统性、课型多样性、能力训练系列特点。因此,单元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便于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形式。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单元教学能力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教学实践。我们应当借鉴成功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单元教学的模式,一旦掌握模式,并能运用自如,单元教学的结构就能优化,就能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2.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特殊能力之一。青少年正处在练笔的起始阶段,加之作文又是学生认识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复杂思维过程,所以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既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率,在写作的基本原理与学生习作的具体实践的结合上给他们指点迷津,使之在潜移默化中由浅入深地领悟写作的奥妙,又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把指导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学生写作文,既需要教师了解写作的一般知识,更需要教师动手写作的实际本领。
鲁迅主张“教文者必须是‘善文者’和‘善导者’;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这都说明教师的写作能力对作文指导极为重要。
四、加强修炼,形成卓越的工作能力
1.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教师要提高自己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例如,教师要提高自己“读”的本领,要会读书;会“读”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气质、爱好,善于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到因材施教;会“读”社会,把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观察清楚,挖掘其本质属性,把它作为“源头活水”引进课堂,充实教学内容,教活书本知识。
2.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要加强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领域知识的学习,并按照这些学科揭示的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要不断跟踪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充分把握自己工作领域的实践状况,激发自己的问题意识,反思自己面临的困境。要积极各类培训,把培训内容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反思自己工作的得与失。积极参加校本研修工作,以“研”促教,以教促“研”,通过教研组内富有经验教师的专业引领、同伴的互助和自我的反思来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五、解放思想,勇于承担改革任务
为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敢于接受新事物,自觉转变自身角色。不要再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宰者”,面对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学生知识量的增加,教师也无法再主宰课堂,而是把自己当作“平等中的首席”,你与学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你负有主导作用,参与和学生共同学习领悟的过程。
面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任务,面对零零后学生不同的群体特征,语文教师善于应对新挑战,勇于改革和创新。为了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要敢于敢于采取新的文本解读方式和教学策略,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对于采取新的做法和举措,要有充分的研究,并加强过程跟踪,及时调整方法与策略,并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新智慧。
六、增强责任感,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
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着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有着贫富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教师还有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以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新人的重任;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服和尊重。
作者简介:
加孜拉·哈里别克(1985-),女,新疆博乐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新疆博乐市第五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文学与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