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有一颗感恩的心,而知恩、识恩、报恩也是人们都应该拥有的基本道德。然而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所处环境优越,父母亲过于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自我满足,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而父母、教师及其他身边的人为自己的付出往往被他们忽视,他们对父母、老师、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这样容易造成他们将来缺乏责任感。因此,学生的感恩教育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课文往往都通俗易懂但内涵丰富,这些为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课堂教育上尤为注重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它是其他心理品质的先天基础与方向,只要方向能一直把握正确,学生今后的道路才不会走岔路。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毫不犹豫地在简单的文字中授予内涵丰富的感恩精神。
1、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知恩感恩。
深入剖析小学语文教材,弄清教材编写意图,小学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母亲的呼唤》、《春蚕》、《秋天的怀念》、《钓鱼的启示》等。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通过细心地引导让学生知道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需要费多少心思;有师长的教诲之恩,如:《萧山杨梅》、《爬山》、《画杨桃》等,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领略师生之情,感受学生对师长的尊敬;有他人的鼓舞、帮助之恩,如:《平分生命》、《假如》、《她是我的朋友》、《尊严》等,在深入探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要舍己为人,让学生懂得不能失信于他人,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的好品质,从中感受朋友之恩;有爱护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如《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只有一个地球》、《黄河魂》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且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着我们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继续深化,付诸实际行动
有这么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上也同时得以体现,在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能教给学生的东西也不会很多,但课堂之外的时间则往往很多,需要加以利用。例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到户外去,画一画自己的家乡,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再用优美的语言写一写家乡,写一写春天,让学生亲身地仔细地感受到自然之恩,从而产生感恩的情绪。
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通过让学生续编故事,请学生编一编、演一演,使他们在编与演中得到一次快乐的感恩教育。想象能把文字材料激活。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只有通过想象,心灵才得以体验、思维得以在碰撞、精神得以在对话。这些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又能披文入情,展开心灵对话,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感恩之情。
教师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比如叫一位学生帮忙端一叠作业到办公室,学生离开时就对他说:“辛苦你了!”学生则会笑笑或说“不辛苦”。作师长的就这样把人际交往的礼貌、感激在点滴在小事中表现给学生看,影响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让学生知道别人对你做的一丁点好,都要记住,都要表示感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感念生命之珍重、感念自然之恩、感念父母之恩、感念良师益友之恩。在不断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时,达到学与情的共同升华,使之明白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我们坚信,通过感恩教育的扎实开展,这些学会感激、经常心怀感激的孩子,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脚步将会更加坚实,他们的人生也将会更加璀璨多姿。
作者简介:焦丽妮(1987-08),女,汉族,籍贯:陕西省咸阳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