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刚刚步入一年级初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识字写字将会变成给他们的首要任务,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识字中,主要以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明白其中的大概意思就可以,对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接触系统的认字识字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很多学生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现象,有的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进入状态,这就需要教学者对学生进行密切的关注,寻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关键字:小学; 语文教学;识字写字
前言:对一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就小学生而言,因他们年龄小,学习写字还不太熟练,会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教材的编写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写字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为的是激发起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一、激发小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对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自控力和强制学习的良好意识,与此同时,如果老师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学习灌输和敷衍了事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让他们觉得识字写字是一种逼迫性的行为,非常的不利于小学教程中的识字写字,对此,通过探索小学生的心理世界可以发现对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和有强烈好奇心的事情,往往会显得很主动,而且也愿意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探究,最终也会呈现出很好的效果,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有的心理,专注他们的爱好、兴趣,来培养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这种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或者学生喜爱的一些卡片来展现,将学习与喜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中快乐学习。
例如,在给学生讲豆,这个生字的时候,老师可以带不同颜色的豆子来到课堂,比如有红豆、绿豆、黄豆、黑豆等,通过视觉,让学生把实际物体与所要学习的生字结合起来,通过这个方法,学生不仅仅记住了豆这个字的形体方法,而且还认识了很多不同的类型,不仅学会了字,而且增长了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豆字的发音,结构、音序、音节等等,从而使学生的识字写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编写儿歌,辅助学生记忆生字
对于处在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所要学习的知识很少,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很难将自己所学过的生字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此进行综合性的记忆,只是储存了分散的,零星的,片点的一个个独立的生字,这对小学生来说更好的记忆生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很难长久的记忆。
因此,在识字的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记忆,将学生的知识排练成儿歌的形式,教导学生来进行记忆,再配上一点的音乐,诵读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湖的时候,古月胡,湖水变得清又澈。如吴,口字头,天子低,等等,教师除了自己编儿歌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编,想法新颖独到,让人意想不到,顿时脑筋大开,新奇妙想统统展现,会发现学生的思维真的是很奇妙。
三、构建情景,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效率
在一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情景教学变得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主要是因为构建教学情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妙趣横生,丰富多彩,构思独特的情景教学,可以将书本上固定的死板的知识变得活跃起来,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他们所渴望的,因此情景教学的成果呢,也就会非常的明显,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总是会在一定的情景中来获得的,而奇思妙想的情景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对知识的掌握就变得更加的牢固,慢慢的他们的脑海中对片段是的记忆也会渐渐形成完整的、具有一定模式的知识体系,生活中常见的一年级语文知识写字情景教学就是他们所热爱的绘画教学,通过简单清晰,明了易懂,丰富多彩的画面将所学过的内容展示在一幅画中,学生可以通过画面来进行直观式的记忆和掌握所学过的生字。
例如,在学习了猫、狼、狗、猪、狐狸,等这些与动物有关的字以后,可以用彩色笔绘画出这些动物,猫、狗、狼等这些,可以让学生在这些画地下标注一些名字,写出这些动物的拼音、音序、音节、部首,顺带组一个词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复习很多的知识,再加以生动形象的绘画,增进他们更好的记忆。
四、结语
识字写字是小学步入学习知识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也是进入小学很关键的一步,如果在最开始没有学好汉字的书写认读,那将在后面的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为后面将会是大片篇的文章,这样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很多的字了,因此,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启蒙老师,一定要深刻清醒的认识到小学一年级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重要,要充分的结合小学生特有的特点,运用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小学生更好更快更多的识字写字。
参考文献:
[1]陈小平.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写字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教育视界,2018(2):15-18
[2]卢振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一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体会[J],华夏教师,2018(1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