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践操作课的应用探索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陈利利
[导读] 实践操作课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数学活动的机会
        [摘要]
        实践操作课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数学活动的机会,是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平台。操作活动有方向、有过程、有梳理、有归纳,操作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 实践操作 平行四边形 转化
[正文]
一、实践操作课存在的意义及困境
        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变化,探究式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关注。实践操作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教学形式,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操作环节的设置,成为了学生全方面表现自己的平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知识重于实践”的观念仍然难以撼动,加上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备课条件(缺少适合的学具等)、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动手操作环节,效果却不尽人意,加上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因此实践操作课在日常教学中很少采用,更多的存在教研活动展示课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也在苦思解决之道,下面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谈谈实践操作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实践操作课的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设定,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的设定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方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能正确利用公式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相关问题。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经历探究面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感受提出假设操作验证交流总结实践运用数学学习方法。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推理推导能力。
2.教学过程,层层递进
         ①新课引入,激发“操作”欲望。
        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是新课引入的主要目标,所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关注课堂就尤为重要。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设计探究方案、操作验证、得出结论。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一上课就直扑主题,设置悬念,让学生抽丝剥茧、层层过滤,直到最后解决问题。
        在教学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早就会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可能是通过预习,也可能是其他途径获取的,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在教学时,可以直接让学生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明确本节课的探究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一次摸底。学生的算式有底乘高、有求周长、有邻边×邻边的,答案多样。那到底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呢?你们想证明自己吗?从而顺利设疑,大胆猜想。好奇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从而顺利进入探究新知的环节。答案正确的孩子迫切希望自己被认可,答案错误的孩子也更迫切想知道自己为什么错。围绕着这个问题,激发了孩子们激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操作活动环节。
         ②课始铺垫,给“操作”指明方向。
        该怎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但如果教材中没有“暗示”或是教师的有目的导向,大多数学生会直接找数据计算,就会出现前面说的邻边乘邻边的,求周长的,五花八门的答案,几乎不会想到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所以引导出转化的策略就成为这节课的关键。


        教学时,出示主题图(比较长方形花坛和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提问:你能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吗?孩子们通过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是怎么数出来的呢?不满一格的怎么计数?原来孩子们先数了整格的,没满一格的可以拼一拼,孩子们轻而易举的化解了这个问题。数方格让孩子们快速地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可以与别的不满一格的格子拼成一格,其实,这个就是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雏形,这里为“转化”做了第一层铺垫。这一环节的落实,既为渗透“转化”方法搭建了桥梁,也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了扎实的铺垫。
         ③课中活动,让“操作”有过程。
        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侦探”精神,不惧困难,不退缩,勇于探索,通过观察图形特征,运用“剪”“移”“拼”等方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完成“新知”“未知”到“已知”的转化。整个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展现自我,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冷静思考、大胆质疑、善于验证的优良学习习惯,使孩子们的渐渐拥有细致的观察力,极强的推理力,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这节课时,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给学生准备了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大多数学生想到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推证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键是等积转换思维,但转换的方式可以丰富多样,这正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所以同一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也有无数种,这里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剪拼,使学生知道在平行四边形中,沿任意一条高剪开,把剪成的两部分拼一拼,都能拼成长方形。
        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剪拼时,还要关注一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高不在图形内部的。很多孩子会认为这类平行四边形,不能剪拼成长方形,其实这个图也是能剪拼成长方形的。所以教师要准备更多的素材,让学生从多方面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种转化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
        上述教学环节通过对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的剪拼,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这一数学思想,使课堂实践操作环节更加富有内涵。
         ④课尾梳理,让“操作”有价值。
        如果学生参与操作了,但没有经过回顾与整理,只是一味的操作,就会导致“活动”与“学习”分离,如果 “剪、拼”成为了这节课的主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热热闹闹上完一节课,却不知所以然,就完全违背操作的实质。所以在学生经历了实践操作活动的过程之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把认知的路径重新梳理一遍,提炼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为后续的学习铺路。
        当这种转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推导的方法信手拈来,慢慢地,孩子们也就能逐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去思考、去探究,后续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学习就需要这种方法。所以数学学习,其实很多时候学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跟孩子们说,一道题怎么做,并不是回答算式怎么列,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列式,这就是本质,学会一道题的解题方法,你解决的就不再是一道题,而是所有使用这种解题方法的题。我认为一节实践操作课应该经历从矛盾冲突中发现问题、讨论解决方法、设计操作步骤、动手操 作、总结发现等过程。其中讨论解决方法以及总结提升,对于我们的孩子们来说还是远没有到达理想状态,我们的孩子正是缺乏这种主动探究、总结发现的能力,当然,这也要求我们老师要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
        以上观点只是个人的浅薄看法,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能让其得到应有的发展,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需要为之继续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