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日记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周蓉
[导读] 绘画日记是儿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工具,确保绘画日记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规范应用,
        摘要:绘画日记是儿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工具,确保绘画日记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规范应用,对于绘画日记功能优化和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本文在阐述绘画日记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在探究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日记应用问题的同时,对其具体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期望有利于绘画日记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质量的提升,进而在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同时,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绘画日记;心理健康;策略
一、绘画日记的基本内涵
        绘画日记又称为心理绘画日记,其是指幼儿在自我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图式语言进行自己所思所想表达的基本途径[1]。从内容形态上看,绘画日记包含了心理绘画和心理日记两个方面,其在图画和文字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幼儿生活中经历事件和情感的创造性表达。
        通常情况下,绘画日记是幼儿形象记忆与主观意念的个性化表达,同时也是幼儿价值情感的外在呈现。绘画日记应用中,习作、记忆、想象和创作是其基本的表达方式;通过绘画日记的应用,教师可以充分的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并在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控的基础上,实现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评价。
二、绘画日记在应用出现的问题
1.绘画内容较为混乱
        绘画日记是幼儿生活中经历事件和情感的创造性表达,其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征。从本质上讲,作为幼儿精神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幼儿的绘画日记并没有真正的好坏区分。然而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来看,这种个性化、创造化的图形表达,对教师的解读过程造成一定影响,教师不能进行部分绘画日记的准确解读,导致其对幼儿心理特征、内心情感的把控出现偏差,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心理引导功能不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幼儿进行生活中健康向上的心理事件,并寻找事件蕴含的积极心理意义是绘画日记应用的重要目的。为确保这一目的的实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就必须注重幼儿心理状况的规范引导,确保心理教育功能的凸显。然而在实践中,较大的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绘画治疗上面,即其在解析幼儿绘画日记的同时,花费较大的精力去干预幼儿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其虽然有助于心理障碍儿童自我形象、自尊、自我概念的强化,提升社交技能。然而从教育整体上来看,这一过程忽略了对幼儿积极心理状况的鼓励和分享,导致正面性、积极性心理情感和精神认知的引导。
3.艺术要求过分突出
        绘画日记是幼儿通过图式语言进行自己所思所想表达方式,其应用功能的侧重点在于情感宣泄和精神表达[4]。然而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家长过分的追求绘画日记的艺术价值,要求幼儿进行绘画技巧掌握,为后期美术技能提升和美术素养培养提供准备。在一定程度上,绘画日记艺术性的强化会对其内容的丰富性造成影响,导致绘画日记的模式化、规律化,这不利已幼儿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对其认知世界的过程造成一定阻碍。
三、绘画日记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注重内心情感宣泄表达
        引导幼儿进行内心情感宣泄,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质量提升具有重大影响。教育实践中,只有幼儿宣泄了内心情感,教师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并在其思维认知、心理品质分类的基础上,实现心理引导的针对化进行。现阶段,内心情感宣泄的方式具有多样性,譬如音乐、绘画等。相对于前者,绘画是幼儿最易操作、最本能的宣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内心深处不愿向他人诉说的情愫进行表达,这种被压抑许久的情绪释放,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2.实现心理绘画正面引导
        对于幼儿而言,积极、健康的正面引导能够实现幼儿心理状况的有效改善。传统教育实践中,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存在心理问题幼儿的干预和医疗,其使得幼儿需要多次面对负面化的绘画日记作品,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幼儿对创伤问题的印象,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当前教育实际中,教师应通过一些较为健康的内容,鼓励幼儿进行自己生活中精彩内容的挖掘,从而促使其忘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实现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和引导。
3.淡化绘画日记艺术要求
        绘画日记能够帮助幼儿进行生活中美与丑的发掘,并实现自身情感的有效宣泄。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日记的应用应注重其心理功能的发挥;淡化绘画的艺术要求。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引导幼儿进行绘画色彩、形式等内容的自主选择,然后自主化、个性化的进行绘画日记内容创作,确保幼儿内心情感和主观意念的真实表达,从而达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绘画日记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帮助幼儿实现世界认知
        逻辑推理和艺术感知使人们实现世界认知的两种主要方式[2]。逻辑推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在成人认知世界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而艺术感知的应用主观特征明显,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其是幼儿实现社会感知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与成人相比,幼儿对于社会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然而受自身认知水平和经验的制约,幼儿在抽象思维能力方面较为欠缺。
        为实现强烈求知需求的满足,幼儿会在自我认知能力和主观意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感知手段的应用。认知实践中,绘画日记是幼儿多世界认识的直观表现;通过对绘画日记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观,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教学实践中当教师向幼儿进行春天描述时,幼儿难实现“春天”这一词组的理解。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春花图绘制,然后在多种性状、颜色应用中,实现幼儿对春天的感知,促使其更轻松的融入大自然。
2.辅助幼儿进行情感表达
        艺术心理学认为:作为一种天然性的自我表达方式,绘画能够实现自我潜意识的有效反应。教学实践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其难以对自身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做出正确表达;此时,借助绘画方式的应用,幼儿的性感表达会更加顺畅,确保了教师对幼儿情感世界和实际需求的了解。
        研究表明,当幼儿在内心深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表达时,其在作画的瞬间就会非常激动;并且这一过程伴随着紧张情绪的排解和大量压力释放;最终,这些情感会以画作的形式定格,即为绘画日记。研究这些绘画内容,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深刻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若幼儿的绘画日记多阳光,且色彩鲜艳,通常可表明幼儿心理情绪良好,而一旦幼儿绘画日记较为黯淡,且杂乱,说明其处于极致的矛盾与失落之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3.实现幼儿心理健康保证
        导致了幼儿内心情感的压抑,长期作用下,幼儿的内心压力不断增加,容易导致不良心理情愫增加。新时期,通过绘画日记的应用,幼儿的内心情感可以淋淋尽致的予以表达,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通过对绘画日记的分析,然后借助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就可以实现幼儿的有效引导,确保其内心不良情绪的消除。从实施效果来看,绘画日记具有较强的个性化,操作、解读过程较为简单,其能在确保幼儿精神情感正确表达的同时,促进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绘画日记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绘画日记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把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日记的应用问题,然后进行心理宣泄、正面引导、方式组合和艺术淡化策略的规范应用,才能确保绘画日记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质量的提升,进而在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同时,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维红.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7(2):228-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