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不良习惯与有效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章丹丹
[导读] 幼儿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时期,是教师与家长都要尤为注意的时期
        摘要:幼儿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时期,是教师与家长都要尤为注意的时期。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常常注重于幼儿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孩子个人习惯的养成以及行为的约束。因为这样的疏漏,导致一些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甚至造成不好的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查找出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原因,并对此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改正,逐渐使孩子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习惯。本文基于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不良习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探讨,并且对此做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教育;不良习惯;对策
        幼儿通常指的是3-6周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事物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掌握一些生存技能,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独立,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一切事情。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一颗小树一样,如果老师和家长不悉心栽培,它就容易长歪,造成不好的结果。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教育中尤为重要,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的一点。
但是,由于很多原因,许多孩子都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影响着身心健康。经过调查总结,幼儿常见的不良习惯有以下几种:
(一)幼儿不良习惯的具体行为
一、挑食偏食、饮食无规律
        当下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常常受到两辈人的宠爱与呵护,在孩子的饮食上一些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只迁就于孩子的喜好而忽视了营养的全面性。还有一些家长由于忙碌的工作,不能及时的为孩子准备饭菜,导致孩子经常用零食充饥,造成饮食无规律的现象。这些疏忽破坏了孩子的生活规律,甚至造成儿童营养不良、肥胖等疾病,不仅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对儿童的心理也落下了巨大的阴影。
二、早起赖床
         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导不顾重视,常常纵容孩子一些坏的习惯。早起赖床就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早起赖床让养成孩子拖延症的习惯,经常出现迟到甚至缺课的情况,家长因为溺爱孩子也不以为然,实际上,早起赖床不仅不易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对孩子以后的习惯有很大影响,逐渐形成懒惰的坏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想要纠正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因此,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幼儿时期就要强调早起的重要性,给孩子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早起早睡的好习惯。
三、不注意卫生
         儿童在幼儿时期对事物都处于启蒙阶段,对卫生就不是很理解,他们不明白卫生的重要性和需要注意哪些卫生。在洗脸、刷牙、洗澡时他们觉得既繁琐又无用,因为他们缺少卫生知识的普及,不了解清洁皮肤、牙齿的重要性,如果不及时清洁会沾染上病菌,甚至导致儿童患有手足口病。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培儿童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可以从培养兴趣开始。例如,洗手洗脸时,手上会揉出很多晶莹剔透的泡沫;长期刷牙可以保持牙齿的洁白干净,防止蛀牙的滋生。其次老师要讲解这些事情的具体操作方法,还有注意的事情,例如洗头或洗脸时不要接触眼睛,否则化学物质进入眼睛会引起刺痛等等。最后,老师要将这种观念讲述给家长,让家长督促孩子的日常清洁,保持注意卫生的好习惯。
四、言行不当
         小孩子相对于大人来讲,他们尚处于儿童期,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不仔细管教很容易做出幼稚甚至过分的事情,这一点上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看是否有以下行为,如果有,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1.注意力不集中
小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很难集中,爱和身边的同学聊天、打闹,没有专注听课的耐心。缺少课堂的知识灌输,这样的孩子一般词语贫乏,甚至会对身边的人说一些恶劣的语言,逻辑思维也不够缜密。
2.缺少耐心
小孩子在做事情往往希望很快就能获取成功。因此,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因缺少耐心而中途放弃,甚至将自己的过失记在他人身上,出现发脾气、摔东西等任性行为。家长在这时候尤其注意管教自己的孩子,告诉他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轻易成功,他在失败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错误不要将怨气发在别人身上。


3.拖延症
一些小孩子惰性较强,在家长布置任务时他们容易拖沓,甚至置若罔闻。在玩耍之后,他们也不能将自己的玩具归回原位置。在班级进行集体任务时,也不能担起自己的责任,往往偷懒或者推诿。
(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策略
一、传授礼貌用语
俗话说一个人的谈吐代表他的修养,一个人的修养应当从幼儿开始积累,掌握礼貌用语也可以留给别人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老师和家长可以从日常用语开始教学,例如见到别人先说“你好”;麻烦别人时要说“打扰”;接受别人的帮助之后要说“谢谢”;希望别人健康说“保重”等等,在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时也要培养孩子如何待人接物,例如待人真诚,举止得体,落落大方,语速适中等等。同时也要从小培养孩子在集体中发言的能力,家庭聚会时给孩子锻炼的空间,比如每逢节日时教导孩子在不同节日应当说哪些祝福语较为合适。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的忙碌常常忽视孩子的饮食情况,造成饮食不规律或者挑食的状况。家长对此也不以为然,认为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有所变化,殊不知,饮食上的疏忽会诱发很多胃肠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胃溃疡,并且孩子的挑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发育,最终造成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后果。因此,老师除了日常教育也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制定健康的食谱、减少吃零食的次数,集体用餐,让孩子的饮食形成规律,营养均衡。
三、培养孩子注重卫生的习惯
据调查统计,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与孩子的卫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让自己远离病菌,也留给他人整洁干净的形象。老师在幼儿园要教导学生怎样洗漱,例如刷牙时牙刷的角度,刷牙的最短时间等等,良好的刷牙习惯从小开始养成;洗漱用品不可食用和接触眼睛,如果不慎进入眼中要用水冲洗等等。
四、制定科学的作息计划
幼儿园的课程一般都集中在周一至周五,每逢周末,由于工作的压力,家长也需要适当的放松,在周末孩子们就可能和家长一起赖床。看似是放松,但过度的睡眠只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疲惫,并且周末的赖床习惯会延续到周一,孩子就容易抵触上学,日渐懒惰。因此,老师要建议家长为孩子制定一套合理的作息计划,什么时候洗漱、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候睡觉,让孩子长期形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样不仅摆脱了孩子懒惰的坏毛病,同时也让孩子懂得自律的好处,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
五、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当下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里所有人的宠爱与呵护,生怕受一点伤。但溺爱只会让孩子难以长大,将来在社会难以立足。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在小时候就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在日常家务劳动中,家长应当让孩子有适当的参与,激起劳动的热情,不仅帮助父母分担了家务,同时也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不仅是劳动,孩子的穿衣吃饭等也要自己独立完成,也许一开始有些困难,家长要悉心指导,但不要直接帮忙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日复一日的练习之后,孩子逐渐可以不依靠父母的指导,成为一个独立的孩子。
六、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步入小学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在家中,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家长的陪伴下学习孩子更加有学习的动力,家长要多多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在游戏中进行教学,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回答好的孩子给予奖励,鼓舞孩子继续学习。
结束语:综上所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个老师的职责,老师们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计划调整学生的不良习惯,此外,家长也要与老师积极配合,监督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才能让良好的习惯长期保持。
参考文献: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1]幼儿教师对幼儿不良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J]. 吴宗英.  时代教育. 201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