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班阶段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重要阶段。文章从我班幼儿自理能力现状分析、对幼儿自理能力情况的原因分析、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三方面对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做了具体的阐述。通过激发兴趣、帮助幼儿树立“我能行”的理念、耐心细致,帮助幼儿学习各种生活自理技能、崇尚家园携手教育,发挥整体力量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
关键词:小班幼儿 自理能力 现状分析 原因分析 培养策略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能够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大量案例证明,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没有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不仅会对他将来的学习、生活、处事等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影响他一生的成长与幸福生活。
担任小班班主任后,我观察到我班幼儿的自理意识比较差,自理能力比较弱,考虑到幼儿一生成长的需要,我觉得加强培养我班幼儿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而且很多专家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为此,我决定在班级里展开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也积累了一些初浅的思考和做法:
一、我班幼儿自理能力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班30名幼儿自理能力的观察,发现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得出,我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洗漱与进餐:绝大部分幼儿能够按照正确的步骤来洗手,26.7%幼儿没有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洗手时水流开的过大;进餐速度普遍较慢,部分幼儿能独立自主地进餐,40%的幼儿需要老师帮助。
2.穿脱衣物:幼儿脱衣物的问题不大,几乎都能独立完成;63.3%的幼儿在穿衣服时普遍不会拉拉链、扣纽扣,穿裤子时容易混淆正反面;30%的幼儿穿鞋子时也是左右脚混淆。
3.午睡:几乎全班都有良好的午睡习惯,就个别幼儿需要在老师的陪伴下入睡。
4.收归与整理:一大半的幼儿都有收归玩具的习惯,但是收归的较粗糙,地面、桌面常常有遗漏的玩具;60%的幼儿很多没有擦桌椅的意识。
二、对幼儿自理能力情况的原因分析
形成目前幼儿自理能力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从造成原因的主体来看,与家长、幼儿、教师有密切关系。
1.家长育儿观念不准确。
作为幼儿成长的抚养责任人,家长的育儿观念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家长
对幼儿自理能力的态度以及提供的机会等是影响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1)家长太多的溺爱和包办
家长认为幼儿小,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精心呵护和照顾,因而形成了事事包办的状态,这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的方式,只会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其过度依赖的心理,使幼儿在失去各种锻炼机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性、独立性,久而久之,幼儿独立完成事情的意识越来越淡化,事事依赖成人心理越来越严重。
(2)家长重智力、轻能力的教育误区
家长认为,幼儿的智力发展很重要,要重视对幼儿的智力投资重视和对幼儿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其他的培养可以弱化,幼儿的自理能力长大就会了,没有必要现在花力气去培养。这种重视幼儿智力发展,弱化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方式,会导致幼儿丧失很多的自理能力培养机会。
(3)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脱节
家长认为幼儿送进幼儿园,那幼儿的教育就应该由幼儿园和老师负责了,所以自理能力的培养是老师应该教授的。然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在幼儿园这一周五天,每天七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幼儿的大部分时间依然是在家庭中度过,父母依旧是陪伴幼儿最长时间的人,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需要家长持续主动培养的。比如:在幼儿园,幼儿学会了自己握勺子吃饭,回到家也尝试着用吃勺子自己吃饭,父母刚开始很高兴,但是因为孩子用勺子自己吃饭速度会很慢,特别是天冷担心饭凉会影响到幼儿身体,父母决定还是喂饭吃,一段时间后,幼儿又不愿意自己拿勺子吃饭,而是要父母喂饭吃。一个刚刚学习到的技能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所以没有得到强化,没有变成好的习惯。
2.幼儿自身发展原因。
(1)缺少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因经验较少,缺乏自理的程序和方法。例如,在幼儿洗手时只会手心对搓,不知道洗手时要先用水湿手、抹上肥皂、手心对搓、手背互搓、手指交叉搓搓、开小水、冲干净、轻轻甩、擦毛巾的基本流程。幼儿因为缺乏自理行为的基本步骤,所以自理能力不强。
(2)部分幼儿动作发展较缓慢
幼儿因年龄相对较小等原因,因此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以及全身性的运动动作常常会出现不灵活、不协调的表现,这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增加了不小的阻力。
3.教师有包办代替的倾向。
小班的幼儿做事相对慢而且不精细,以吃饭为例:幼儿吃饭速度较慢,时常还会弄脏衣服和桌面,有时候教师为了能够不影响下面的活动,或者不影响到教室的整洁等,就会包办代替。这种方式会因为担心幼儿造成麻烦而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影响了幼儿的成长。
三、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根据对我班幼儿目前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为了有效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运用了一系列的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帮助幼儿树立“我能行”的理念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面对刚进入园的小班幼儿,我先为他们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使其产生积极自理的愿望。例如:开学初,我邀请了中大班的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表演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生活技能,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学习”的心理。
我设立了“我会了”的主题墙, 根据班级幼儿的基本情况设计了“我会吃饭啦”“自己的衣服自己穿”“我会擦桌椅”等项目。幼儿每做到一项,就可以在自己照片的格子中贴上小红旗,表示已经能熟练掌握这项技能。
同时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找一些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愿望。比如:我看到在文文在吃午餐时双手放在腿上,左右张望着,等待老师来喂饭。为此,我选取绘本《我会自己吃饭》,通过故事中角色的行为,使原本不愿意自己吃饭的文文受到感染、教育,逐渐尝试独立进餐。
2.耐心细致,帮助幼儿学习各种生活自理技能
(1)丰富幼儿学习机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活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说来,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玩游戏,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源泉。抓住这一特征,我就把自理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如:考虑到区域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形式,我在班里开设了娃娃家、生活区等区角。我在娃娃家中为幼儿准备了塑料珠子、动物线板、鞋带,让幼儿进行穿项链、穿线板的练习,提高手眼协调性;我还提供豆子、勺子,让幼儿通过喂娃娃,掌握握勺的正确方法等。这些区域类游戏通过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有效地培养和巩固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在这些游戏中,幼儿学到了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他们会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我还在班级里开展了很多有关自理能力的活动,如“叠衣服比赛”“我会剥桔子”“我是能干的好宝宝”……通过这一系列自理能力的竞赛,提供幼儿学习的机会,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尊重幼儿学习特点,选择丰富生动的形式。
在设计一日活动时,我能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来展开活动。如:我会采用儿歌和手指游戏来组织活动,生动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能够直接引导幼儿学习。在用餐时,我会小声念儿歌:白白米饭,喷香喷香。我来做只大老虎,啊呜一口全吃光!听了儿歌,小朋友就会把自己想象成大老虎大口大口地吃饭,从而加快自己的用餐速度。饭后为了提醒幼儿勤漱口,我会念儿歌:手拿小小杯,含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来。在整理玩具、走楼梯这些日常活动中,我也会念相应儿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班上的幼儿已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有序地完成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3)考虑幼儿学习方式,不断优化活动的流程。
幼儿学习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方式,我能够尊重他的学习规律和方式,通过优化活动流程,使活动能更贴近他原有的生活经验,符合他思维展开的进程,解决他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有效地提升他的新经验,推动他的自理能力的发展。如:原本的生活区放着供幼儿们练习整理衣服的旧衣物,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对此我做了一些调整,将这些衣服投放到娃娃家,幼儿们以游戏的形式给娃娃穿衣服、换衣服,并且强调要帮娃娃把家里的衣服整理折叠并按类摆放好,幼儿就按照张贴在墙面上的步骤图示:换衣服——穿衣服——洗衣服——晒衣服——折叠整理的流程来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在这基础上我鼓励幼儿进行经验分享,幼儿因为有了自身亲身实践,他们很愿意将成功的感受进行分享与表达,这也为其他幼儿拓展了思路。这种让幼儿先实践再归纳总结经验的流程,符合孩子归纳学习的特点,因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非常主动,他的自理能力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4)重视幼儿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幼儿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因此我能考虑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进程,能分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及时肯定。我经常组织“结对帮扶”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使自理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使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内心深处播下了要学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并逐步学会掌握自理方法。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存在感和成就感,使每个幼儿都能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5.崇尚家园携手教育,发挥整体力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为此,我很重视与家庭合作,齐心协力地为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努力。我会利用开学初期的家长会,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以及从小锻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方法。使家长了解到幼儿的自理意识和能力需要家园整体发力,才能有效形成。我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作息时间,希望家长在家陪伴幼儿时采用同样的方式,便于幼儿良好午睡等习惯的养成。我会通过每学期组织的家长半日活动,幼儿入园、离园的时间等,及时、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幼儿在园自理能力的情况,让家长看到幼儿自理能力的表现情况;我会每周都在班级网站上更新幼儿活动的精彩照片、建立班级QQ群、经常询问幼儿在家自理的情况为家长支招等方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家长相信幼儿“他能行”,同时也能够给与相关的帮助。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总是在了解幼儿基础上,对幼儿提出适合他们当前发展阶段的合理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推进,我会对他们始终保持着耐心、爱心、恒心,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鼓励,在我的努力下,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娟.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C]2014.4
【2】谢乐芳.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C]2013.9
【3】朱家雄.幼儿家庭教育大全[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4】蒋西菊.幼儿园班主任班级管理小策略[C]2015.4
【5】周琴.个别化学习|和幼儿一起在生活区域活动中成长[C]2013.5
【6】余赛花.注意个体差异,促进幼儿个体发展[C]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