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学数学提出来高的要求,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技能和素养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有必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问题情境下进行创新和引导,激发灵感,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课堂思索中上收获乐趣。本文详细阐述了问题情景的创设方式,以期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供支持。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为了更好地指导初中生学习数学,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数学课堂,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善于创造问题情境,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由和有趣的学习环境。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创新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建问题情境提出了几种教学策略。
一、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在创造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来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教师合理地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例如,通过学习勾股定理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情境:小明门前有一棵大树,一场台风将这大树从距地面五米处拦腰折断,树的上节倒在离树根12米处的位置上,小明想知道这棵树到底有多高?你们能帮他计算一下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画一个大树折断的图形,并标注上长度。然后教师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发现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教师引导他们画一个直角边长为5厘米、12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然后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完毕后,会发现斜边的长度是13厘米,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5、12、13它们三个数间有什么关联?通过分步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巧妙创造实践情境,促进学生数学技能的提高
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实用性,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帮助。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具体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发现、观察和思考,以此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经验提出问题:“任意三个线段可以形成一个三角形吗?”问题一出,大多数学生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是”。
对于这个错误的结论,我没有立即否认它,也没有纠正学生,而是让他们拿来不同长度的木棒,分组进行操作,看一看否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亲自操作,学生很快发现这一观点的错误。通过这一操作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合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深了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不完善的条件或不确定的结论反映了解决课堂中开放性问题的问题情境的特征。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有一定程度的分歧和创造力。通过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灵活性;通过探索不同类型的开放式问题,可以更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水平。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将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积极地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完成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你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测量一下本校旗杆有多高吗?并画出示意图辅以简单说明。通过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使原本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起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了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许多数学教学资源都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生活中提取材料来建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景。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一些与学生生活情景相关的问题,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数学问题,以及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来解答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橱柜比较稳定。这是为什么?”书封皮上有四个三角特点作用是什么?谁能例举出利用家中含有三角形的物品?”通过创造生活化的问题情况,将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更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结论: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好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与当下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作为初中数学老师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开发和创新多种问题情境,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巫旭丽.创设情境,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文理导航,2017,0(36).
[2]郑培珺.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