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技术,将其应用到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成为教师尤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1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1.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生动地呈现图片、视频、动画等向学生传授一些数学知识。这个有趣的、新鲜的教育模式是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兴趣是浓厚的、印象是深刻的。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的认识”内容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屏幕来模拟交通灯光的变化,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学生对红绿信号灯不陌生,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限制,他们看不到十字路口真实的信号变化,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视频画面呈现真实的信号灯的变化情况,实现了情景再现。视频画面中红色、黄色、绿色信号灯有规律的交替变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循环小数的认识”新课的导入奠定了基础,成功的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1.2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思维发展尚不成熟,抽象思维普遍较差,习惯于用形象思维去思考问题,因此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较大难度。如果教师在知识讲授时,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则会导致数学课堂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有助于把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1.3缩小学生的学习差异
小学数学的系统性、严密性以及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差异,尤其是在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上,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很好地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和学习差异,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运用信息化技术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着重讲解,有利于更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优化教学方案,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声、文、图、像”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从而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
2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1借助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
信息技术就是将文字、声音和图形等融合在一起,借助清晰的图像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具备参考价值的信息,有效地改变了以往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让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如若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抵触心理。对此,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中的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从而加深其对乘法口诀的印象,对知识点形成固定化的记忆模式,并熟练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形进行演化和变形,便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以“平行四边形的计算”为例,教师在讲解面积公式的时候,如若选择以往的教学形式,会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非常生硬且呆板。对此,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环节,向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转变的过程,利用自身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最终得出公式:长×高。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之后,使学生在无形间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过程。信息技术同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突破了一些难点问题。
如果是借助传统的手段,教师很难系统地阐释整个图形的转变过程,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随意变换两端长短,学生在观察动态视频的时候,很容易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变化,真正让整个教学内容“活”了起来,达到双重运用的效果。
2.2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发生变革,才能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才能切实有效贴合当前时代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小学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便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度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后续学习、成长提供帮助。例如,在讲解“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知识时,由于学生此前未接触类似的知识内容,教师决定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帮助。教师首先讲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法则,然后展示课堂问题:如果在教室铺设地板,到底需要多少块呢?通过教学课件,为学生呈现出教室以及地板的图像,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当前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当前学习的知识内容形成更为深刻的了解,而且还充分强化了自己的计算能力,为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小学最初阶段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数字和了解一些简单的图形。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件上的漂亮图片与数字,让学生对其产生探究的好奇心,进而方便教师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认知人民币”这一课时,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一些人民币、糖果、零食的漂亮图片,放到教学课件中,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可以编写一些买东西的案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面值与实际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将人民币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关系吗?”有的同学知道一元可以换10角,却不知道分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现一个超市,假设让学生在这个超市里购物。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购买价值。
2.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一课中,要计算“45-8”等于几,学生会有很多种思路。这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摆小棒来计算,并试着操作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当反馈时,如果用小棒的实物进行演示,就会造成操作上的杂乱、无章、不规范等问题,演示效果不佳。因此,我设计了电脑演示的操作过程。计算“45-8”等于几可以先想个位5减8不够减用15减8等于7,再用剩下的30加7等于37;也可以想:个位5减8不够减用10减8等于2,2加5等于7,再用剩下的30加7等于37;还可以这样想:5减8不够减先减去5,再用10减3等于7,30加7等于37。这三种算法是学生计算时可能会出现的,因此我在设计软件时,用动画的铅笔图,采用移动、拆分、合并、闪动,同时配有音响效果,使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计算过程,达到了简捷、明了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思路和摆法,选择相应的计算过程加以演示。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正确、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开发大脑、培养抽象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然而,在运用信息技术设备教学时,也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计划,过度使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刺伤学生的眼睛。
参考文献
[1]刘萌.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6):56.
[2]李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21.
[3]闫春阳.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