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良好的教师面貌走进课堂
化学是初三年级学生新开设的一门课,新课伊始,当教师服饰整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步入教室,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每个学生,就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之心。
二、把控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辅导、课后批发作业,课后作业反馈要及时、紧凑。这几个环节是个连续的过程,一环扣一环,如果哪一环节滞后了,就会造成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听不懂,课后不会做,找不到自己的疑问,有疑问的没处问的尴尬境地。学生学习的知识即有短期的整体性,又有长期的连续性,不能脱节。
三、注重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初三的学生要比成绩,比的不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是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课堂提问的恰到好处,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首先,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感,该学生集体回答的问题应该是大部分学生都会的,这样同学们的声音才能洪亮,进而才能提高学生的士气;该个别回答的问题,就应该量力而问,比如说难点的问题就提问成绩好的学生,适当降低这部分学生的傲气;中等难度的问题要提问中等成绩的学生,让他们找到成就感;简单的问题就留给成绩差点的学生,这样可以让他们有参与的感觉。其次,教师的课堂提问也能督促上课不专心学生,比如某个学生上课瞌睡、打哈欠、思想开小差,针对这样的学生,你就可以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他回归课堂,如果他还继续的,就提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出来,从而让他站一会。
四、教师语言的启发性、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小故事、小资料来启发学生,也可以用一些反问句、设问句来增强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带应有机动性。首先,上课时,老师决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情况,一成不变地讲下去。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机动地改变叙述的方式和音调,使学生紧随教学思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的语言常常在备课中经过深思熟虑后定下来,但由于备课时对学生上课时的突发情况难免有掌握不够之处,因而设计的讲授方案也可能有不尽完备之处,因此上课时就一边按计划讲授,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对所设计内容领悟了,老师就可以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讲下去,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解的情况,这说明学生接受不了老师的讲授;老师就就及时地灵活地酌情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能够接受所讲内容,比如再讲一遍或停下给学生消化一下或换一种方法讲。
五、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运用好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教学的可视感,以增强教学的效果。
六、用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科学家曾经说过:“实验是化学的血液”,从而可以看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化学科学知识的源泉。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化学教学的充分体现。演示实验的现象明显,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对实验发生了兴趣,才愿自觉地接近、认识、掌握相关知识。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常言道:“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反复的猜想,反复的假设,不断反复的实验验证,最终得出了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还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在实验中真正做到快乐的学化学。
七、生活中化学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我们身边
教师可以在上化学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化学上与生活相关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他们很有好处,很有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1)农药和化肥的生产使用;(2)工业“三废”的处理;(3)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治胃酸;(4)工业上用空气制氧气,实验室中用水来制氧气;(5)被蚂蚁叮咬后涂石灰水就可以减轻疼痛;(5)凉拌皮蛋可以放点醋来改善风味;(6)自来水的处理;(7)热水瓶底的污垢可以用食用醋除去;(8)有的灯会发出不同色的光,有的灯光则很强,有的光五颜六色;(9)轮胎、汽油会爆炸;(10)加油站不能抽烟,不能打手机;(10)灭火器灭火原理;(11)金银能成为首饰的材料;(12)食用盐真假的鉴别等
八、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学生的一部分知识确实是来源于课外活动。闲暇之余,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外进行科技活动。比如做一些兴趣小探究:1、鲜花变色;2制作叶脉书签;3、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测定;4、有关保鲜膜保鲜原理的实验;5、自制酸碱指示剂;6、自制汽水;7、探索鸡蛋壳中的成分;8、利用佐料鉴别小苏打和味精;又如可以举办魔术晚会或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竞赛等
九、加强与学生和家长间的沟通交流,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初中学生害怕老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老师居高临下的指责与批评,自我意识强烈,缺乏承受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但他们又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理解宽容,故走进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显得很重要。有人说“严师出高徒”,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深义,但这句话的前提是学生要先接受教师,老师的严才能被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