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表达让数学思维外显 ——以农村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欠缺原因及培养策略研究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 吴丽丽
[导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密切联系
        摘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密切联系,它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语言越来越被重视,而农村孩子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达能力尤其欠缺。这就要求我们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找出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缺失的具体原因,采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专业性、逻辑性和启发性,体会到数学语言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数学表达能力  缺失原因  培养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之中倡导学生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清晰地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学会采用具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来展开讨论、质疑。 [1]农村的孩子由于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薄弱,所以我们作为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帮助他们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一、农村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调查
        为了分析研究农村学校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现状,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主要调查我校周边3所学校 24名数学教师及 200名学生。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教师问卷设计了 10 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学生问卷设计了 10 道选择题。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学生数学语言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使然
        1.家庭经济环境限制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环境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有外出游玩开阔眼界的机会,使得他们没有城市学生的阅历多、见识广。加上农村学生的交际范围较窄、展示空间较小,很多学生胆小自卑,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我。此外,农村孩子大多没有自主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造成他们认知水平和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在实际交际中,由于自身语言储备的不足,他们往往表现出局促不安、表达不畅等现象。
        2.家庭文化环境影响
        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上思想落后,对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进行科学的引导与帮助,其中很多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给年老的祖辈照顾。这些祖辈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一些祖父母由于隔代溺爱,疏于对孙辈的管教,导致他们一有时间就沉迷于手机,从“作业帮”中寻找解题答案,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家庭文化环境的诸多不足,造成农村小学生语言发展迟缓,表达水平低下。
        (二)意识淡薄使然
调查发现,师生在教与学的思想上对数学语言表达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学会解题,应付各种考试;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就是通过反复的习题训练,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以上机器输入式的数学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很少有用语言有条理地描述解题思路的机会,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三)方法不当使然
        1.教师提问方式不当
        农村学校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未得到更新,在课上的提问模棱两可、表述不清、太难,太简单亦或太笼统都会影响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发展。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让学生观察:6个桃子分得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对比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提问模糊不清,学生不清楚教师到底想问什么?当然就无法准确回答。
        2.对学生激励性语言少
        过于单一、老套的训练形式难以让学生迅速产生说话动机。只有当学生有了想说话的欲望时,他们才会情绪高涨,畅所欲言,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在积极的言语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3.方法指导欠缺
        部分教师自身没有注意规范使用数学语言教学,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指导性语言少,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学生不能形成规范的数学表达模式。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数学课堂中常出现会做不会说,爱说却说不出的现象。
        二.农村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找到了,该如何应对解决呢?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例,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提高意识,增强阅读,丰富体验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一时难以改变,我们教师需要多和家长沟通,首先师生和家长在思想上要重视起来。学校可以创设数学读书角,教师亦可列出数学阅读书目推荐家长购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增强数学文化底蕴,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机会带着孩子出去开眼界,长见识,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二)立足课堂,师生共育,培养六“说”
1.营造氛围鼓励“说”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特别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将问题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述清楚的关键所在。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与生活现有的情景,创设富有童趣性的、熟悉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利用动画演示森林奖励大会发红包的故事情境,给小猪发了1张1元的红包,给小狗发了10张1角的红包,小猪伤心地哭了,通过讨论这样发红包的方式公平吗?你打算怎样来安慰小猪呢?学生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小手刷刷地举起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狗你别哭了!你的10张1角就是1元,和小猪的1元是一样多的。在孩子讨论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看来学生已经融入动画形象中,让学生想说、抢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形象具体激发“说”
        心理学明确指出: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因此,在教学时,相应的教学内容要与形象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3.示范模仿帮助“说”
        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规范运用数学语言。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课堂用语的精炼、严密,特别是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数学问题的阐述,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教师的示范,同学的示范,使学生们学有榜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语言表达。
4.观察操作促进“说”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说,是因为没有亲身参与活动,无法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好习惯。
5.创造机会锻炼“说”
        课堂时间有限,重要的知识点或数学语言,无法让每位学生都在课堂中逐一发言。为了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且确保发言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互说。这样不但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说”数学的机会,而且还让他们都有当“小老师”的经历。在同桌互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使他们学会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发言。
6.理解本质科学“说”
        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性、科学性、逻辑性、有序性的特点。如概念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我们要训练学生运用文字语言说得准确,说得科学。语言表达是否严密,反映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
        
        总而言之,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规范精简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好引导、示范。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尽量为学生提供“说”数学的机会,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莫新强.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9(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