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是一种引导,德育过程是一种渗透,本文结合案例来谈谈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生活;关怀
中国,是一个注重个人修养,崇尚道德传统的国度,德育长期以来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然而,实际的情况往往是老师苦口婆心,学生有口无心;学校三令五申,学生充耳不闻;在校内唯唯连声,在校外我行我素。这些德育认识与行为的相悖,充分说明了脱离实践的知识化的德育,居高临下的口号化的德育,造成了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这也着实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并化为自觉的行动实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这里,我结合我的经历来谈谈我对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些看法。
案例:
班上的郭**同学在班级偷偷地抽烟,引起了班级同学的一阵骚动!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郭同学看见我气呼呼的样子很紧张,头埋得低低的,班上的其他同学围在办公室门口,都估计一场“暴风骤雨”是在所难免了。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努力调整着自己愤怒的心,慢慢的,心情平静了下来。
“烟从哪里来?”
“从爸爸的烟盒里拿的。”郭同学怯生生地回答。
“还有吗?”
“没了。”
“为什么要抽烟?”
沉默
“抽烟有好处吗?”
“抽烟有害健康。”
“那你为什么还抽呢?”
“……”
“你今天回家以后查查资料,看看抽烟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坏处?明天的班队课就让你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二天,班队课的时候,还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真没想到他能对抽烟的坏处谈得那么深刻,那么全面,全班同学都受到了一次极好的“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在此基础之上,我放弃了学校安排的班队活动的主题任务,临时改为了“哪些行为有害我们的健康”的主题教育,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热火朝天的讨论了一番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这堂班队课也正因此而异常成功。郭**也因为这次的行为而彻底的改变了以前的不良行为。
反思:
之后,我常常为自己的这一行动感到庆幸,在那么大的事情发生之后,没有对学生疾言厉色地批评,也没有对学生实施任何惩罚,没有要学生带家长,更没有让学生到台上做检讨,但我没想到之后所取得的教育效果会如此之好。
结合此次的教育,我认为德育教育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更新德育教育观念,真正平等地对待学生。
“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当老师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时,你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入其耳、进其心、动其情、促其行。
我在处理抽烟一事上,在人格上平等地对待了学生,没有把他看成是犯了错后不可饶恕的罪犯,而是把他看成是一个偶尔犯错误的学生,是一个受教育者,是一个可改变之人。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了的尊重,尊严得到了维护,所以老师的教育行为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并化作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因而德育教育收到了相应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善待了学生的人格,而且还把自己的身子降下来与学生保持在同一平台上。起初我也是恨得咬碎钢牙,几乎要发作,但最终适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和学生进行和颜悦色的对话。这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人格得以尊重,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真诚的劝诫和期望。相反,假如我采取粗暴的态度,一味的训斥、讽刺甚至打击,我想,那时任何的教育都不会有如此好的结果的。
其次,德育应当生活化,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德育是应然而非实然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必须是超前的。”但是我以为这种超前仍然必须以现实为前提,“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应当将德育生活化,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并不是缺乏德育教育,而是这种德育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难以真正地动其情,自觉地导其行,因而难以发挥德育对学生人生实际的引导效力。
德育的养成在于自我感受、自我感悟。是在具体的情景和真实的生活中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而不只是学习了某种道德知识和技巧就能自觉应用于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的,它必须是学生在长期的德育氛围中感受、反思、自省、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外化为个体的自觉的行动。生活化的道德应当表现为为同学及时送去一支铅笔,适时地给予一声问候,为班级捡一片纸屑、擦一次黑板,还表现为老师处理问题时的宽容与理解、真挚与温情。只有引导学生从这些平凡的细节做起,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这些平凡的细节才会慢慢地在学生的心灵积淀为制约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如果对这些平凡小事熟视无睹,而是一味地热中于过去那种难以企及的“高”、“大”、“全”的榜样教育,那我们的德育仍然不会感动孩子的心灵,仍然会出现“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的尴尬现象。
德育需要理想化教育,更需要生活化德育,德育需要榜样教育但并不总是需要那些高不可攀的榜样教育,更需要那些能够身体力行的并不浮于表面的生活化德育。
最后,德育要充满人情关怀,要如春雨般感化学生。
“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教育是一种引导,德育过程是一种渗透,因此德育就应该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
生活中处处皆德育,事事皆学问。愿我们的德育少一点严肃,多一点轻松;少一点口号,多一点实效;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关怀;少一点骄阳,多一点雨露,少一点古板,多一点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