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民工子女德育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 胡梦梦
[导读] 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温岭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摘要】 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温岭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外来民工的队伍越来越大。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当地拥有不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工厂,也刚刚处于一级公路边上这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成为不少外来民工的居住地。因此,外来民工子女也成为了本校学生当中的一个新生群体。本文从大处着眼,营造向阳的集体文化氛围;从小处入手,培育身心健康向阳的孩子两大方面探究外来民工子女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外来民工子女 德育策略 探究 案例
        【正文】
        随着本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了很多外来民工来到本地发展,大部分外来民工都已经是举家前往本地发展,因此,民工子女的德育问题成为了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不能忽视的一个大问题。笔者认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德育教育是目前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本校由于地处市区边缘地带,加之学校附近拥有不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和工厂,近几年来接纳了不少民工子女学生,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就有部分外来民工子女的学生。这些孩子由于自己在语言、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与其他学生有着诸多的差异,导致他们或多或少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等问题。作为班主任,如何帮助这类孩子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使他们可以和谐地融入到集体的环境中,成为了教师们,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十分关切、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笔者从自身的班级德育管理中,结合平时的案例特点,谈一谈所做的努力。
         一 、大处着眼,营造向阳的集体文化氛围
        (一)创建班级品牌文化——向阳之家
        从一年级接手这个班级开始,笔者就着力打造班级文化——向阳之家,即以光明正向的阳光管理激励学生,以温暖开放的阳光晨读滋养学生,以互动共生的阳光课堂发展学生,以充满生机的阳光活动充实班级,使学生心中孕育积极向上的阳光气息,用爱心培养爱心,用智慧开启智慧,用温暖传递温暖,引领本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幸福快乐成长。其思想内涵为:光明、温暖、健行、日新。笔者希望通过创建品牌班级文化助力学生德育的发展。
        在创建班级品牌文化中,笔者利用班级的墙面文化,设计了向阳阅读角、妙笔生花、葵花公告栏、天下百晓、向阳中队角、班级公约等栏目。尤其是在中队角的布置上,专门挑选了一位民工子女的孩子担任班级重要职务,提升这类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而且每次在选择作品上墙时,都会留有一份作品给班级的民工子女生,让学生们知道虽然他们来自偏远地区,但是学习能力也是很不错的。
(图1)
        (二)细化班级品牌文化——向阳文化
        1.用“爱”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笔者在跟学生的相处中,发现本班部分学生对外来民工子女存在着偏见,其中本班有一位女生(姚某某),天生皮肤黝黑,每次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学生都不愿意跟她一起坐,尤其是男同学,经常暗地里嘲笑她,根据这个情况,笔者专门召开了一次班会课《我们都是一家人》,让本班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让孩子们都意识到不管你的肤质如何,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并在班会中强调本班的班级文化——向阳之家,让孩子们了解班级的文化中有一条就是用温暖传递温暖,你要让同学们能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并在班会课之后,笔者专门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跟姚某某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从跟她的谈话中,笔者了解到孩子因为这个原因很难过和伤心,但是经过了这一次的班会课之后,她感觉自己开心了。从后来的观察中,笔者发现这名孩子变得阳光、爱笑了。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学生居家学习中,外来民工子女由于父母照顾不暇,线上学习的效果非常差,因此笔者专门针对这类情况,开展了几次云班会课,希望通过这种云端相聚的方式,让这部分家长可以重视孩子的教育。
        2.用“暖”关爱外来民工子女
外来民工子女在班级里面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他们因为自己本身的原
因,或多或少认为自己跟本地的学生是不一样了,笔者所在的班级就有这么一位学生。在一次家访中,笔者得知该生(许某某)因为自己的外地来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在班级里面矮人一截,不管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敢大声说话,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的亲近。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笔者有意无意都会在班级里对这位学生进行表扬,为了进一步让该生融入班集体,笔者还联系该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例如学校的大拇指护学岗,积极让该生家长参加,并在班级里给与颁奖,让该生可以自信起来。


3.用“公平”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笔者就着手建立学生档案,内容包括家庭情况,如父母单位、外出打工时间、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籍贯、民族、是否有留守经历、转学情况等等;随着学习的进行再扩展到学习情况,如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作业情况、学习习惯;心理特征。建立学生档案就可以使教师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尤其在对待外来民工子女上,笔者严格遵守?“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民主、平等的现代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而不能掺杂任何偏见,应该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身上。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知识层次低,再加上来自他乡,经济相对贫困,他们害怕老师不能对其子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害怕子女在校吃亏。因此,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放心,也能得到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支持。
        二、小处入手,培育身心健康向阳的孩子
        (一)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1.缓解来自学习的压力
外来民工的子女由于各自所受的教材以及师资的问题,在本地读书时,往往
会出现学习方面的压力,笔者在任教一年级时,本地的学生在上学之前都会学习基本的a、o、e,但是外来民工子女却很少在幼儿阶段有所接触,因此会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就落后了,从而造成学习紧张,有压力,慢慢地就会有自卑感了,针对这类情况,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挑战自我。比如引导民工子女学会用座右铭激励自己,学会正确“挫斩归因”。我们常用有激励性的话,如“自信是成就的最大秘决”“,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天生我才必有用”、“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穷志不穷”等,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心理保健,自我调节。通过这种自己对自己的暗示作用,可以很好地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
2.克服生活习惯的困扰
笔者任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外来务工的儿子,由于家长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经
常不注意个人卫生,大家都不愿意跟他交往。因此在学习生活中除了做这个学生的工作之外,我还跟他达成了一个协议:只要每天他都干干净净的,就可以得到班级的激励币,这个激励币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慢慢地他就变得干净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很好了。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不管学生的学习怎么样,爱干净、爱校的孩子总会特别招人喜欢的。
        (二)利用各类活动的资源
活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很好的延伸,学生跟学生在活动中更加能够促进
彼此的关系。为此笔者经常利用学习组织的活动,比如研学实践活动、暑期实践活动、学校文艺汇演等,都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尤其是外来民工子女,我一定会说服学生自己或者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笔者还经常在班级里面开展“手拉手”、“帮教”活动、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友谊,在友谊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健康竞争、共同进步,促进双方的健康成长。
        (三)利用家校携手的资源
        外来民工家庭一般文化水平较低,不善于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加之家庭教育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模仿大人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说谎,凡事无所谓;懦弱自卑、紧张局促不安;人云亦云,缺乏主动性;冷漠、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等。
        针对本校民工子女中普遍存在的上述现象,笔者通过座谈会、心理知识小报等形式,向家长介绍一些通俗易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常识。告诉家长民主型的家庭教育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动机;让家长学会用鼓励性的、纵向的评价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使家长明白适度的期望会促使孩子更加勤奋、主动地学习;引导父母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些鼓励与关心,少些批评与打骂。
        同时,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访、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微信等方式,同民工子女父母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提出问题,并实施正确方法。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提高了对民工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
        每一名学生都是班级里一个跳动、可爱的音符,只有用心灵去对话,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在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对话,才能让这些音符奏出谐美之音。
【参考文献】
[1]朱芳,陈斌.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03):49-51.
[2]董玲.浅论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08):109-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